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64655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师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实力A. B. C. D. 【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增强国家的实力,D正确。2.“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D. 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

2、力,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A项属于政治因素;B项属于经济影响;D项属于国家统一,都从属于C项。【点睛】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3.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标志赐爵制的开始B. 使宗室贵族失去授爵机会C. 宗室贵族仍可“衣食租税”,保留军籍D. 使秦逐渐成为“虎狼之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使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从而使其逐渐成为“虎狼之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D项符合题意;赐爵制此前早已开始,排除A;B项失去授爵机会,表述错误;商鞅实行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C项错误。故选D。4.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改革土地所有制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是A. 吴起B. 商鞅C. 管仲D. 李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齐国管仲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C项正确;A、B、D三项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5.下列是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的描述

4、,其中体现了经济制度转型的是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 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D.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答案】D【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确立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按军功授爵,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的措施是有利于树立改革的诚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6.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

5、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了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B错误;班赐冠服是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有利于民族融合,没有废除鲜卑文化,C错误;“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D错误。7.“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A. 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B. 没有涉及均

6、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 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 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答案】B【解析】依据题文可知言论作者认为:唐中期均田制成为空文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即人口众多,政府掌握的闲田不足。此言论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为正确选项。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推行新的土地制度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政策的理解。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

7、汉化,商鞅变法也改变社会风俗;商鞅变法确立秦国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也确立了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所以都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打击,因此都对,所以选D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特点9.“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为了

8、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推行均田制,正确;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正确;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正确。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10.读下图,判断发生在下列各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A. 西安: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B. 开封: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C. 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D. 上海: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答案】B【解析】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故A项错误;北宋的都城是开封,

9、北宋时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故B项正确;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南京,故C项错误;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是在广州,故D项错误。11.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青苗法、募役法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 免役法、更戍法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答案】B【解析】“保兵知警守”属于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说明和农田水利的措施相符,故B正确;青苗法属于贷款给农民,与材料信息无关,A错误;免役法属于免除赋役方法,材料信息无法

10、体现,C错误;将兵法属于训练军队方法,与材料信息无关,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解答。12.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 B. C. D. 【答案】D【解析】市易法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以及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D符合题意。

11、13.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宋朝建国

12、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14.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和保马法市易法和均输法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A. B. C. D. 【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出现“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属于经济发面的措施,故C正确;保甲法和保马法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是教育方面措施,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名

13、师点睛】由“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反映出财政充实,联系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即可。15.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和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共同之处是A. 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B. 缓和了阶级矛盾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答案】D【解析】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目的是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D正确;两次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A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与

14、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1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制定宪法,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没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故错误;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故选B. 。17.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后,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阶级是A.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辅B. 以资产阶级为主,封建地主阶级为辅C. 资产阶级单独掌权D. 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后,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阶级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辅;B项错误;C项比较片面;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