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6465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疆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分24=48分)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2.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

2、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莫不溃散”说明旧制度废除,但又产生新问题,故选D;北宋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取大将的兵权,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导致宋朝积贫积弱,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排除B;政府机构没有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

3、值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

4、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关键信息即可。4.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 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 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而导致的特殊现象C. 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 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而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材料中的这种传习,主要由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

5、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故A正确,排除C;古代手工业有发展的市场,B项错误,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5.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C.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天

6、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C项错误。6.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有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这反映了A. 清朝统治陷入危机B. 君主立宪制已确立C. 专制色彩依然浓厚D. 民主政治取得突破【答案】C【解析】【详解】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C正确。 根据

7、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D。7.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答案】B【解析】结合时间“1930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攻”“罢工”“暴动”及

8、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决策仍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过高,故A错误,B项正确。C项“直接促成”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七十号通告是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党和革命的形势遭受了重大损失,故D项错误。点睛:对和课本内容关系不大或者观点相左的纯材料式选择题题,要敢于思考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8.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策略和方针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暂停播摩擦消息、力争和平揭蒋阴谋、丢掉幻想,树立必胜信心打蒋到底,夺取胜利。对这一系列调整解释正确的是A. 使中共获得了舆论上的优势B. 始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 始于渡江战役D. 共

9、产党宣传策略和方针的调整决定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以宽容的态度和诚意,在宣传策略上采取了“暂停播摩擦消息,力争和平”方针。这使得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攻势,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同情和支持,在舆论宣传上处于十分有理、有利的地位。故A项正确。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制定了揭蒋阴谋,丢掉幻想,树立必胜信心的宣传策略,故B项错误。1947年7月,战争进入到战略进攻阶段。根据斗争的发展需要,中共宣传策略的重点是打蒋到底,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故C项错误。D项“决定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法夸大了宣传策略和方针的作用,故D项错误。9.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

10、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收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A. 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 便利了洋货的倾销C. 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 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本国货物在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B项正确。厘金制度的推行阻碍了本国货物在市场上的流通,降低土货的竞争力,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各国重订新约,分别与西方各国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

11、新约,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厘金制度的商税都是对中国商人征收的, 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排除D。【点睛】关于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厘金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厘金制度分析和运用。10.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

12、的相同作用是A.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C. 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D.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只适合B和C两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连A项都不适合。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次热潮”

13、11.鸦片战争后,以龚自珍等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由“纯学术”走向“致用之学”的道路,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A. “夷狄观念”改变B. 开始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 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危害严重D. 教育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出列强侵略的危害和“夷狄观念”的改变,故AC排除;“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故B 排除;材料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强调了对实用人才的渴求,从侧面反映了要求冲破“八股取士”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故D正确。12.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蕞尔岛国

14、”,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A. 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B. 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C.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D. 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思想上的冲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合发动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甲午战后的主流思想是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13.1991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4个,1992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15个,这种变化主要取

15、决于A. 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B. 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C. 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1992年正处于两极格局结局之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故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猛增,故B正确;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外交形势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奉行不结盟的外交理念,故C错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并不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92年,抓住关键信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猛增”,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出发,区分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4.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A. 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D. 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观察图表可知两次农业高峰时期分别在1965年和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