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305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项。2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

2、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3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解析:选C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

3、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的最大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故选A。5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6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

4、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官员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7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解析:选C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

5、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8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 B西汉C唐朝 D北齐解析:选D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由于它是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再加上民族融合,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9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的是()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胡人

6、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 BC D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意不符。故选B。10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A BC D解析:选A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改革及经济作物种植等几个方面,均正确。故选A。不符合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的状况。二

7、、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1题12分,第12题18分,第13题20分,共5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用商鞅之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材料二(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一项措施带来的弊端?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怎样解决这一弊端的?(4分)(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这些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上所起的作用。(4分)(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难点是什么?(4分)解析:第(1)问,从土地兼并现象来推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根据孝文帝改革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内容总结出答案。第(2)问,根据图片中服饰的变化分析改革措施。第(3)

8、问,通过对比两次改革,理解改革的重点难点。答案:(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合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解决:推行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2)措施:穿汉服、行汉礼。作用: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9、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8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考查汉族与鲜卑族之间存在矛盾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问,考查孝文帝改革的阻力和决心。第(3)问,考查改革的意义。答案:(1)问题:汉族

10、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讲汉话、易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1、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2)结合所学,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7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第(2)问,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第(3)问,“影响”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