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9045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6.1《陈涉世家》(课时2)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科语文课 题21、陈涉世家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疏通文意。过程方法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媒体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

2、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二、精读课文、把握文意师范读第2段,要求学生引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陈涉的“谋”和对形式的分析是什么? 3、陈涉是如何以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明确:1.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决定举大计分析形式(天下苦秦久矣一番话)-分析秦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矛盾-提出发动群众的策略3.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听老师读课文,思考问题,引用原文回答思考分析起义的原因以及起义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起义的原因

3、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阅读并分析第3段1、思考陈涉“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以及所反映的陈涉的性格特点。2、找出课文中描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所用的一连串动词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所用的一连串动词,想一想,这些动词好在哪里?明确:1、这一段起义前的动员,说明了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了死里求生的前途。“死即举大名耳”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句,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2、并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

4、力。三、质疑讨论,把握形象 1、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2、陈涉与吴广的合作中,可以看出陈涉拥有怎样的能力? 讨论明确:在陈涉与吴广准备、组织起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陈涉具有领导者的才干。3、作为史官,司马迁在写陈涉传记时,并未把爱憎直接流露在文字间,但他对陈涉自有自己的看法。是怎样的怎法,你看出来了吗?讨论明确:标题暗示了作者在高度评价陈涉的义举,把一个出生卑微,后又被当权者杀戮的农民,编入了世家,足见司马迁很肯定陈涉在强秦统治下首先发难的义举。更看出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先进的历史观。四、课外延伸总结 课文仅仅选了史记陈涉世家前半部分,陈涉其人在历史上究竟如何?请同学结合书后练习,全面了解陈涉。仔细研读课文分析陈涉的性格特点说说课文采用的描写方法分析陈涉的领导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人物描写方法,重点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进一步学习人物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掌握词语。2、完成课后规定的背诵等作业。3、结合学习的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谈谈你眼中的“陈涉其人”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直接:失期,法皆斩原因: 根本:天下苦秦久矣谋划起义 策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置书鱼腹舆论:篝火狐鸣开始的情形发动起义迅猛发展各地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