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899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案6 (人教版九年级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人教社)一、基本信息课题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的学生分组实验。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看,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它的实验室制法,是本单元的核心和重点。本部分的教材处理可以在二氧化碳学习之前,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建立二氧化碳制取及其性质的初步认识,为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做铺垫。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性质之后,通过实验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本节的教学设计安排在二氧化碳学习之前。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二

2、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人类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也为以后学习金属及酸、碱、盐知识打好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学情分析有利因素: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学生已有实验室制取氧气及其性质学习的基础,初步的实验基本技能,这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学习都有帮助。另外

3、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意识。不利因素:本节课学生分组实验内容较多,而且部分探究实验后的原因分析、猜想验证等的思维含量也较大,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紧凑,而且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

4、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二氧化碳的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升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注射器、锥形瓶、矿泉水瓶、井穴板、烧杯、试

5、管、集气瓶、长颈漏斗、橡皮塞、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漏斗、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高低阶梯蜡烛、双孔橡皮塞、药品: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粉末、大理石、石蕊试液、水等共计10组澄清石灰水。(学生30人,10组)演示文稿PPT其他资源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回忆氧气的制取【课题引入】大家回忆一下,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都研究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板书】一.药品及反应原理,二.实验装置,三.实验步骤,四.检验和验满方法【学生思考回答】一、药品及反应原理:二、实验装置:三、实验步骤:四、检验和验满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从所熟悉的内容积极进入新

6、课学习.药品及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检验和验满的方法【过渡】本节课,我们也是按照这个主线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教师提问】哪种反应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投影】提供四种药品:石灰石颗粒(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教师引导】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我们选择的最佳实验药品是 。【过渡】我们已经确定了实验室制取 CO2的药品和反应原理,接下来,我们根据原理、药品确定发生装置【板书】1.发生装置、2.收集装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2-3人说:反应条件是否容易达到。价格是否便宜。反应速度是否适中【学生回答】碳酸钠、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等【学生

7、探究实验】做实验时注意观察实验速率的快慢,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石灰石颗粒(主要成分CaCO3)和稀盐酸【学生讨论】不加热、固体和液体反应确定发生装置【学生讨论】实验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连接装置(先固后液)收集气体【学生分组实验】试验后写出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让学生学习选择实验药品。并全面的思考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分析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将知识迁移、建构。以确定实验装置巩固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矫正初步理解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性质利用验满二氧化碳,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利用检验二氧化碳,引导学

8、生认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红色减退写出反应式CO2+Ca(OH)2= CaCO3+H2O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红色减退【学生分组总结】二氧化碳性质 加强对知识的梳理四、板书设计 第6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药品: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发生装置 二、实验装置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三、实验步骤四、检验和验满的方法五、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五、导学案(一)、药品和实验

9、原理的选择(表一)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理由是否适宜用(适宜打,不适宜打)产生气体的速度(快、慢、适中)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Na2CO3跟稀盐酸反应(选择原则:药品来源广,价廉;反应条件、装置、操作简单;产气速率适中,容易收集气体;纯度高;安全、无污染或污染小)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和装置探究(表二)名称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药品反应原理气体发生装置图AB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择左边两个装置中的 气体收集装置图 C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相关信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标况下的密度为1.997克/升(空气密度为1.29克/升)关

10、信息:收集方法及依据方法 ,依据 验满方法验证方法(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与实践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1、你共设计了 套装置,所需的仪器:第一套需要 等仪器;第二套需要 等仪器 ,第三套需要 等仪器你最喜欢的是第 套装置,它的优点是 ; 2、请用你最喜欢的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操作过程 。(四)练习:1、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匀混合后装入反应装置中,加热产生甲烷气体。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极难溶于水的气体。本实验的气体发生装置可选用_(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气

11、体发生装置。甲烷气体的收集方法可采用_ 或_收集。2.已知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硫化亚铁块状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制备(无须加热),则可以选用_ 装置制备,选用_ 装置收集。六、教学反思:1.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知道制取气体时药品的选取原则,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时受哪些因素影响、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与物理性质有关; 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针对课上众多的仪器和原料,要正确选择出最合适的反应原料和制取装置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讨论。并在讨论中使学生从条件控制、反应的实现程度,产物的获得、经济效应等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2.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来攻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确定。本节课对课本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在验满、检验中实现。使学生更加体会出性质的应用。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进行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活动后,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及时对此分析。将此反应的分析放到下节课中。这样可能会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