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609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民族团结》练习01(新人教版八年级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团结同步训练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民族迁移A.B. C. D.2.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纲要的主要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 B. C. D.4.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

2、家实施的战略是()A.进行民主改革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西部大开发D.扩大内需5.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 A. B. C. D.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是由5 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B.少数民族自治区不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C.党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D.西藏是我国重要牧区7.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 B. C. D.8、“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

3、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 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 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 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A、 B、 C、 D、9、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享有独立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A、 B、 C、 D、10、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的杰出干部是( )A 雷锋 B 焦裕禄 C 孔繁森 D

4、 徐虎参考答案:1、思路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故应选择B项。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没有民族迁移这一政策故错误。答案: B2、思路解析:基本国策就是一个国家和政党治国和建设的基本准则,是政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故应选择C项。3、思路解析: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要求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历史原因,是现实状况,而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因此选项中凡有的均不对。答案

5、: A4、思路解析:通过A、B两项废除了压迫和剥削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C项是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D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目的。所以选择C项。答案: C5、思路解析:西部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答案: B 6、思路解析:分析发现A、B两项是相互矛盾的两项, “统一 ”就应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 “不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说明不是 “统一 ”。而事实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 B7、思路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的表述符合题意。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实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的表述符合题意。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的表述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