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5432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素材 鲁教版 (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学习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曲折的历程,把握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的大体线索。尤其关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产生挫折的教训又是哪些,对现在的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特别注意观察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专题学法指导】整体感知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为标志,

2、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是想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面临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问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成。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前面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后面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们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

3、教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开始,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4、聚焦重难点重点:1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2理清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这一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跟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4)十

5、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期。(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6)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论断。难点:1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2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完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6、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和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破坏及沉痛教训。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运用“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以此培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以及“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条件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

8、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一切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 依据: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路线。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

9、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实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改造的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的改造。(必要性:农业的落后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手工业的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4、改造的完成及其

10、重大意义从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国家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5、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初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1)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论十大关系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论十大关系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

11、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3)中共政治威信高,群众社建热情高2、有益的探索(1)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八大的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

12、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作。八大召开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2)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

13、一定的恢复和发展。3、探索中的失误(1)1958年总路线(2)1958年大跃进(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4、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曲折和失误出现的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的指导。曲折和失误的实质和影响。“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5、1956-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14、;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三)、“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工、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并进行全面整顿。但由于“四

15、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大象版)第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20年探索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

16、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量力而行,遵循经济客观规律,避免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违反客观规律,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狂热和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