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l****y 文档编号:8785121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检测考试历 史(试题卷)命题人:陈延军(常德市教科院) 段家次(常德市二中) 杨述德(临澧一中)注意事项:本卷共6页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1、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按要求作答。1战国时期,几乎凡有一技之长、一学之得的人皆可称士。据刘泽华先生统计,当时以士作为称谓的有百余种。战国时期的士 ( )A已经成长为独立的阶级力量 B已失去制度化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C既无人格独立也无思想自由 D成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急先锋2下列哪一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

2、 )A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B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C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也D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3唐开元三年,担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提出了一个制度性的建议,即“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很快被唐玄宗采纳。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B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官员上下互动的局面C有利于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 D改变了重中央决策、轻地方治理的格局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是江南市镇勃兴的黄金时代;那么,华北平原的市镇勃兴,则大致上是发生在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3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里。两个时期的市镇勃兴,归根结底是 (

3、) A沿海沿江口岸开放的结果 B根植于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C坚持实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勤劳5秦始皇试图禁止士子们阅读经典,清朝政府则竭力让他们阅读经书。二者 ( )A都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挽救统治危机 B说明士子采取了与朝廷不合作的态度C反映出贵族政府向文人政府转变完成 D目的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以进行统治6在1600-1649年间,欧洲每10年要出现30-50部书名包含中国的著作,1700-1709年间则出版了599部有关中国的著作。对此,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4、是17-18世纪 ( ) A中国造纸印刷技术领先欧洲 B政府大力支持中西方文化交流 C中西方交流以中学西传为主 D中国文化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7英国人赫德是促成同文馆设立的关键人物,人称同文馆的“父亲”。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长达25年之久。同文馆保留了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管理方式也是官学的那一套。这说明洋务派办教育 ( )A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 B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控制C带着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D形式上是新式教育实质上是儒学教育8日本明治时代的政界和知识界领袖因出洋而载誉,而同一时期清廷的驻外使节和专家,在他们回国后则必须为重建其声望而奋斗。这反映出两国 ( )A出国人员的素质

5、差别很大 B近代化的过程呈现巨大反差C两国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D面临的民族危机有缓急之别91894年前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共有136个,而1895年到1913年期间就达到548个,资本额达1.2亿多元;其中1905-1908年间,新设厂矿有238家。这说明清末(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政府政策调整收到实效 D民族危机摧生了实业救国思潮101901年清政府与12个国家签订的庚子协定,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分水岭。这是因为 ( )A它结束了各条约国间瓜分中国的议论 B它使清朝上层认识到进行制度性变革的必要性C它使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它表明

6、列强对中国主权和财政收入的控制达到了最高点11阅读“中国地区人口(以百万计)表”。以下对表中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 地 区15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1950年东北(满洲)112541北方(河北、山东、山西、河南)406097105142西北(陕西、甘肃)1017292941华东(江苏、安徽、浙江)451551129696华中(江西、湖南、湖北)3037797474东南(福建、广东、广西)1625525663西南(四川、贵州、云南)1220586593合 计150215429430550A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间是20世纪上半期B清朝时期经济繁荣使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C影响

7、1850-1950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战乱D大量向外移民导致华东东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12十月革命后,以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呼声日甚一日;而更多的青年,则寄希望于科学与民主精神,以此改造中国社会;梁漱溟等人主张复兴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利用传统中国文化改造现实社会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知识分子的觉醒 B救亡图存的继续C有识之士的理想 D的开明1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进行社会改造活动。其中首要的措施是 ( )A变革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 B废除买卖包办婚姻C妇女有参加苏维埃之权利 D严惩吸毒贩毒赌博14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这一观

8、点的依据是雅典民主政治 ( )A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导致了社会矛盾逐步激化 B轮番而治使得各阶层之间因争权夺利而内耗C因为小国寡民人口和财力不足难以长久维持D采取直接民主的方式造成许多重大决策失误15柏拉图说:没有人类,世界的“完美”是不完全的。英国诗人多恩在1625年写道,“人是一切。他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本身,仅次于上帝的光辉,他是世界存在的缘由。”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人都认为上帝是有益于人类的 B从古代到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C两人的言论都体现出理性的色彩 D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欧洲科学的特点16宗教改革后的一百多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攻伐,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但谁也没有胜过

9、谁。两方终于达成休兵协议,并逐渐形成了 ( )A宗教包容的观念 B王权高于教权的共识C天主教与新教两分世界的格局 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局面17过去地理大发现曾被认为是缘于欧洲科技的瞬间跃进,或者少数航海先驱的英雄行径。当代史家则逐渐倾向认为,这是从十一世纪以来,欧洲内部经济、文化与科技逐渐成熟的结果。这一变化说明 ( )A对历史现象的评价,随时代的进步而不同 B地理大发现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发展C“欧洲中心论”始终影响对这一事件的评价 D史料史识是影响历史研究结论的重要因素1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

10、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B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C促进了机器的发明使用 D催生了新的经济规则1919世纪,一些新的政治学说兴起。一种理论断言,权力不应该有继承,领导人应该由民众选举产生。另一种理论呼吁人们拆除特权继承大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种理论主张:社会财富不应该由少数富裕家庭的精英所垄断,而应该根据个人的需要重新分配。以下关于三种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理论依次是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B三种理论分别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C三种理论都在晚清传入中国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三种理论在19世纪

11、的西方由理论变为社会制度201864年到1869年,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德意志民族占其中89项;1855年到1870年,德意志民族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的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为91项;到1869年止,德意志民族取得了33项医学发明,英法两国合计29项。(外国教育史)这反映出德意志 ( )A统一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提 B君主立宪制促进经济发展C教育为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D通过工业革命已超过英法21下面是“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以下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 份1917192219261939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8%16%18%32%A1917-1922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余粮收集制B1917-1922年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的影响C1922-193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共和国成立D1926-193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种植玉米战 争百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08第一次世界大战0551618-1648年欧洲30年战争05拿破仑战争0231754-1763年欧洲七年战争0151923年土耳其独立战争008朝鲜战争00422右表为“战争中死亡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这反映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