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925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2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4)(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和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环境分不开,和生物界密切相关。良好的环境条件,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反之,环境恶化,必将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多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原来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恶化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环境。污染物质又沿着食物链转移、富集,而后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目前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

2、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沙漠化及地面沉降等方面,造成生态失调,生物生产能力急剧下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这两种环境问题,而且相当严重。根据环境污染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根据污染源可分为噪声污染、油污染,热污染、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等。一、保护大气臭氧层在地球上空约1050km的大气层中(尤其是离地面25km左右高空中),含较多的臭氧,我们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厚约3mm它跨经平流层和中间层,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1985年人们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相当于美国陆地面积的空洞,局部空间已损耗了9

3、0;1986年人们发现北极上空有一个面积相当于格陵兰岛的臭氧空洞;最近我国气象学家发现西藏高原上空也有一个臭氧空洞。臭氧层的破坏,降低了对紫外线的阻挡,而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对人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甚至致死。因此,必须从保护全球的大气环境出发,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保护臭氧层。 (一)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的存在是紫外线促使形成的,它使一些氧分子裂解为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些氧分子结合成臭氧,同样臭氧裂变成氧气,氧和臭氧在平流层内保持平衡(O2+O O3)。因此臭氧是太阳紫外线的一种“过滤器”,能够滤掉70-90的太阳紫外线,从而防止地球生物和人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能帮助调节地球气候。 1臭

4、氧层对人类的防护作用:臭氧层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中对人类有害的部分(UVB,280-320nm)。臭氧层破坏后,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UVB辐射增强,会导致眼损伤,尤其是白内障;UVB能损坏蛋白质和DNA,引起细胞死亡或改变遗传信息,进而导致皮肤癌; UVB水平增加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可能增加人体皮肤的传染病。2臭氧层对生物的防护作用: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它起着保护地球表面生物,使之免受破坏性紫外线的照射。UV-B能损伤植物激素和叶绿素,使光合作用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UVB辐射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破坏作用,使处于食物链底层的

5、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下降,从而严重改变食物链结构。3.臭氧对地球气候的调节:臭氧也一种温室气体,如低层大气中的臭氧浓度增高,也会吸收地球表面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增温变暖。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过程也可帮助调节地球气候。(二)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平流层中的臭氧,本来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即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光把分子氧(O2)光解成氧原子(O)和臭氧(O3)的数量,与臭氧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重新合成为分子氧的数量是相等的。破坏臭氧层的自然平衡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各类化合物产生的释放物如CCL4,氟里昂(CCL2F2)等。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中,被紫外线照射发生降解:产生Cl原子,Cl原

6、子通过下述方式与臭氧发生反应:Cl+O3ClO+O2 ClO+OCl+O2 该反应重新产生的Cl原子仍可继续与O3发生反应。连续反应的结果,一个氯原子就可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有的科学家估计,由于这种原因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 2飞机飞行和使用化肥产生的氧化氮气体:氧化氮与臭氧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NO+O3NO2+O2 NO2+O3NO+O2 可见,飞机飞行和化肥使用产生的大量氧化氮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大量减少。 3核试验、风速、森林火灾、极地低温等也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有关。 (三)臭氧层的保护 1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切实保护臭氧层: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已持续了20多年,从1982年至今

7、先后通过“关于臭氧层行动计划”,“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大会规定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上述活动使保护臭氧层国际的行动,完成了舆论准备、确定原则到签订协议、采取联合行动的完整过程,为国际环保合作开创了先例。我国也正为实现“协议书”规定的指标而努力,限制和废除破坏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限制氯氟烃的排放,研制开发和利用替代物,减少由于臭氧耗竭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2提高对保护臭氧层的认识,牢固树立环境意识: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认识臭氧层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一)温室效应的形成 二氧化

8、碳和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以至气候的关键因素。当太阳辐射向大气层时,只有穿透大气层的辐射才是实际参加到地球能量平衡的,有一部分则反射回太空,因此大气层反射越多,地球接收的能量越少。光辐射是从云的上表面、烟雾层、尘埃粒子等物质上反射去的,因而悬浮粒子越多,反射作用越大,地球上获得能量越少,温度越低。CO2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另一方面,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这就是温室效应。能生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包括CO2、NO2、CH4、O2、氟氯烃等,但主要是CO2

9、,约占60%以上。除去大气中的CO2,地球每年平均气温将下降32。 大气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二:是工厂、家庭、汽车、轮船、飞机等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的CO2。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消耗量占一次能量消耗的78%,每年排出大气中的CO2达50108t,并逐年递增。19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含量为260280ppm。CO2浓度巨增的原因之二是森林的毁坏。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对CO2的浓度起调节作用,但是由于热带森林主要集中在近赤道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加,不适当的毁林开荒,使森林面积逐年下降。同时,在烧毁森林时,还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CO2。(二)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

10、影响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首先,气候变暖将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象我国的上海、意大利的威尼斯、泰国的曼谷等海滨城市及地势低洼的孟加拉国、荷兰等国将会遭受到灭顶之灾,到2100年时,全球海平面将会升高144217cm,海岸线退缩,将使许多人无家可归。由于气候的变化,也改变了降水和蒸发体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气候变化还能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海洋水流,导致富营养地区的迁移、海洋生物的再分布和一些商业捕鱼区的消失,所以,气候变暖将影响整个全球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11、目前正在推进制定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CO2等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大势所趋。减少CO2排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改进能源结构,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倡植树种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增强对CO2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能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三、酸雨酸雨是由于大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水中解离,使雨雪的酸碱度下降,一般pH值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业上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排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SO2量为1.51101

12、0t。世界各地和我国南方城市都普遍出现了酸雨现象。酸雨的危害大致有:1危害人体健康。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更强,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2使水体酸化,造成鱼虾死亡和灭绝,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酸雨可使水体化学特性发生变化,使水体底部的有毒金属变成可溶性物质而释放出来,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3破坏土壤、植被。酸雨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细菌、固氮细菌等的活动,使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生物生产量明显下降。控制和消除酸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限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进能源结构,依法加强管理,净

13、化大气以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各国纷纷采取了一些控制酸雨的对策,在火力发电厂,安装了许多防止公害的设置,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一些具体的国际合作也有利于防治酸雨。四、 赤潮发生及危害在海洋的近海处和湖泊中,有时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成片的带状或块状的东西,成红色或绿色,这是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群落所组成的,称为红潮或赤潮。近几年来,中国海域经常出现赤潮现象。1999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1999年我国出现赤潮主要在莱洲湾和渤海湾西部、长江口、珠江口等水流不畅、污染严重的区域。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

14、,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增殖和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它造成某一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海洋动物大批死亡等。赤潮,顾名思义应该是红色的,但实际上,赤潮的颜色并不都是红色,其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赤潮的颜色主要看影响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深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由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成黄色或红褐色;由膝沟藻引起的赤潮,海水的颜色有时不出现明显变化。可引起赤潮的生物有30余种,仅甲藻类生物就有20余种。赤潮多发生在温带及热带海洋。(一) 赤潮产生的原因1化学因素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氮和磷)过多引起赤潮生物

15、的大量繁殖,由此可见,水体污染中的营养物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除大量的碳、氢、氮、磷外,还需要近25种微量元素,如锌、硼、铁、铜、钼及锰等,另外,维生素B1、B12及荷尔蒙等也起到营养作用。在25-30种元素中,植物需要的碳、氮、磷量最大,碳在自然界中存在量多且易获得,而水中的氮和磷量较碳少。因此氮和磷通常是水体中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当水体中硝态氮浓度为0. 3mg/L,磷浓度为0.02mg/L时,就可发生藻华。因而,水体富营养主要是指水体中含有较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这是赤潮生物形成和发展的基

16、础。 2生物因素:赤潮生物甲藻、硅藻等的大量繁殖。 3地理条件:春夏温暖季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海流缓慢、水温较高,易发生赤潮。 4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造成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含氮、磷的营养性污染物首先来自某些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都相当高,即使经过二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仍有绝大部分氮和磷会随处理后的废水排人水体。如我国四淡水湖之一巢湖,每年接纳近3000家工矿企业废水总量达14亿吨,废水处理率只有2.5%,输入的氮、磷量占巢湖总负荷的15和26%,致使巢湖水极度恶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藻类大量繁殖,最严重时湖面藻类厚度达1cm。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淘米、洗莱、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特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