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7481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校区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

2、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

3、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

4、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B.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C. 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D. 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

5、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B. 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C. 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粱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俗都是艺术化的。D. 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深化了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B. 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C. 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D. 中国人

6、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项,“久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项,强加因果关系。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

7、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

8、己的感受,并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左手神医北乔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

9、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

10、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

11、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

12、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朱庆树也在其中。(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 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

13、说明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C. 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D. 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5. 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 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B 5. 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伤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

14、美,使人物形象更高大。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6. 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主张,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爱国情怀。炸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

15、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并不真正懂得医道错误”,由朱庆树的行医事迹可知他不仅真正懂得而且践行了医道。点睛: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5题详解】试题

16、分析:题干问“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从结构上考虑,与上文朱庆树所说的“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相照应。在内容上,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朱庆树行医治病不分人品的好坏,只要是人就医治,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不分国籍,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使得朱庆树的形象更加高大,也凸显了小说“医道”的主旨。【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