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539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邻水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意义既在言内,更在言外,诗常常用隐喻的手法曲折地表达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刻体验和个人内心的独特感受。隐喻,并不直接说出事物的真正意义,而是“话里有话”,在话语里蕴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其中一个是字面的含义,另外的是暗含的意义,隐喻的意义存在于字面之外。隐喻并不是只起一种装饰的效果,以一个词语简单地替换另一个词语。它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不仅仅是以此类事物指涉彼类事物,其目的是创造出直白平实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新颖而独特的寓意。 李

2、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他的作品刻下了晚唐历史的深深的烙印,那时的晚唐“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坎坷的生活经历,李商隐的诗歌更多的是表现个人内心独特的感受,具有复杂而优雅的感伤情绪,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渗透着强烈的自我的生命体验,其诗情深辞惋,许多作品都充满了隐喻。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它用“舞”形象地描绘出柳的风姿,而舞筵”则把柳和舞女做一种相互的辉映,是隐喻中的隐喻,柳的轻柔,飘逸,摇曳,映衬了舞女的轻盈和婀娜多姿,又用舞女

3、的妩媚,秀美,动人,衬托了柳的浪漫和多情,烘托了一个欢快,热烈的“断肠天”的场面,喻体和喻旨互相渗透,使柳和舞女都各有了对方的属性和特点,这种特性,被瑞慈称之为喻体和喻旨的相互作用:“载体和要旨的同时呈现,导致了一个意义(意义与要旨判然有别),如果没有它们的相互作用,意义就不可能获得”。就是喻体和喻旨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意义,短短的诗行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意味。诗中还把春日柳的妩媚灿烂和秋日柳的憔悴枯凋做了强烈的对比,用树的一荣一枯,表现人的一喜一悲,至于喜和悲的具体内容,在这却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显得较为含蓄深隐。诗还用拟人的手法,用“逐”,“肯”和“带”这些情

4、感化的词,只用三四虚字转折,冷呼热唤,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语也”。把柳前面的得意和后面的无奈及伤感形象的表现出来,他的借物抒情并不是用柳来直接喻人的某种情感,只是喜或悲的情绪。正因为如此,对于诗的悲和喜的真实内容,就有多种的说法,前人大都认为是自感身世之作,今人周振甫认为:“是感叹自己年轻时不能进入朝廷,来实现自己欲回天地的报负,使人悲叹。”吴小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其文认为,柳以喻小人,得志时轻佻狂放,所谓“逐东风”,“拂舞筵”,这写出其向富贵显达之家殷勤献媚之状,这些见解各有道理,之所以有多种的解读,是因为作者虽然形象的描绘了喜和悲的情绪,却没有具体的点明借柳隐喻什么样的情感,没有明显的暗

5、示,喻旨具有隐蔽性,整首诗显得较为含蓄,产生了多义性。隐喻能隐蔽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心绪,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产生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产生浓郁的文学意味。李商隐的诗正是用隐喻这样一种方式,曲折的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他的诗没有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雄浑,壮丽,有的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典雅,优美细腻。在情绪上,没有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明朗,欢快,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超然,有的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感伤,怅惘,他以柔美哀伤的思绪,创造了朦胧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

6、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的诗坛中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神秘深邃的艺术想象空间,留下了无限的回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喻,意味着意思的表达并不直接和单一,而是追求“话里有话”,在话语里,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重意义。B.隐喻“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以此类事物指涉彼类事物,而是用事物的特点来代指事物本身,使作品产生意在言外的美学效果。C.使用隐喻的作者能隐蔽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心绪,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学上创造朦胧的艺术境界。D.隐喻这样一种方式于李商隐能够曲折的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于读者能激发其想象,留下回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开拓进取,关注现实,已不再是晚唐的时代精神,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种时代特色对李商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B.李商隐诗歌柳中用“舞筵”把柳和舞女做一种相互的辉映,借用柳映衬舞女,又用舞女烘托“柳”,是双方互相渗透,这就是隐喻的效果。C.瑞慈所称的喻体和喻旨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柳中即春日柳的妩媚灿烂和秋日柳的憔悴枯凋对比,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D.柳中除了使用隐喻手法,还在“逐”,“肯”和“带”这些情感变化的词中,用拟人手法,含蓄形象的体现出作者复杂的情绪。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柳是自感身世之作,有人认为是以“柳

8、”喻小人,这些见解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作者没有具体的点明借助柳隐喻什么样的情感。B.李白,孟浩然,王维的诗歌,并不如李商隐那样喜欢使用隐喻,但他们的诗歌也有自己独独特的风格、寓意和情绪表达。C.隐喻,对于李商隐诗歌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创造出他诗歌独特的情绪,风格,意境,是李商隐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D.李商隐的诗柔美哀惋,神秘深邃,用词精当,常常用三四个虚字就能体现出“弦外之音”,表达出形象中所蕴含的复杂情绪。(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灯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

9、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

10、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嚷:“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经在月光下疯闹了。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

11、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都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

12、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枝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响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竞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

13、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

14、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 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4. 下列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六根自己买了烟,让女人去买月饼、糖块、小鞭炮等东西,目的是迎接中秋晚上在自家门前挂灯笼的村里人,显示自己作为主人的诚意。B.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已经不

15、信任他了。D.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E.小说围绕中秋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5.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6.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 刘再复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 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