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302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题组1全国卷题组1.2017全国卷甲卷(卷),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

2、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答案 B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唐代李揆的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

3、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诗人与弟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点题,写苏轼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弟弟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弟弟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

4、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弟弟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弟弟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弟弟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弟弟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2.2016全国卷乙卷(卷),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

5、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6、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点出要结合典故来分析,因此,解题时要先弄清任公子这个典故的内涵。通过注释可知,任公子的典故是写他已无巨鱼可钓,

7、而水无巨鱼是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说明大唐是太平盛世,表明了作者对其的歌颂之情;而自己好比任公子,既然这是太平盛世,那么也就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故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之感。这样一分析,答案便很容易得出。3.2016全国卷丙卷(卷),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

8、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任选一种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若认为作“弱”“昏”好,就要从对比的角度出发,阐释这样写的好处。“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但是“尚嫌”“犹识”又表现出作者想要冲锋陷阵的

9、豪情,这种反差能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考生若认为作“健”“明”好,可以从虽然岁月流逝,但作者依然身体康健,想要建功报国的角度去分析。(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 本题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要求考生比较本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情感基调。解答本题,考生要先弄清两首诗各自所表达的情感,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主要表达了一种英雄白首、功业无成的悲慨,而本诗重在表现作

10、者人虽年迈,但报国之心尚存的豪迈。4.2015新课标全国卷,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解析 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

11、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来的,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答案。(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第一问:表达了作者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

12、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5.2014新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 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13、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上阕写景奠定哀婉基调。春风吹雨本已凄凉,而花枝也凋残了,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帘半卷,燕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