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2971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第4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考 情 扫 描,选材集中在唐宋两代,且均是名家作品。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眼点放在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上。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语言的把握、表达技巧的鉴赏、形象的概括、意境的理解能力;主观题则考查了内容概括能力、意境把握和比较、句子赏析、人物形象鉴赏、炼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等。,整 体 阅 读,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

2、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

3、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其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

4、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

5、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

6、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抒怀诗,多写离愁别恨和深厚友情;边塞诗多写建功立业,或抒怀才不遇之情,或描写将士生活艰苦等。,真题文本 (2017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

7、、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有效信息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交代了人物(苏轼、子由)。点明了事件(送子由使契丹)。暗示诗歌内容(送别时所感、所思)。 2读注释。 注释的对象,多是难读懂的字词句,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清禁”“ 武林”。帮助理解写作技巧,如“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运用了典故。 帮助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3悟意象。 “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

8、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4辨句法。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苏轼”。,5明题材。 此诗应是送别诗,侧重营造氛围,在景物或生活画面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或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是临别时坦诚的慰勉,或是依依不舍的留恋,或是发自肺腑的感慨。此诗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以想象、典故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

9、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和D(鉴赏评价)。 【解析】 B项,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

10、,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项,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 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

11、其豁达的一面。,【诗意】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热 点 探 究,从考查范围来说,选项前三项一般是分句考查,最后一个选项注重综合考查。考点多,综合性强。考点涉及诗歌的语句含意、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特点、意境以及文学常识等。,热点一 客观题,一、常见陷阱 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

12、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二、考查类型,(2018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一、(2018张家口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注】 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1.下

13、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解析】 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面,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B,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答案】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

14、“鸟道”“无地”。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解析】 颔联的意思是“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这就可以看出,此联用夸张的手法,“悬”“泻”用词生动形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道路的高险。,【诗意】 如宝剑般直刺云霄的山峰,高得好像架在云端的栈道,始终未曾行走过。曾经在图画中见到过,已经令人心惊。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做官不要以官小为耻,为政还必须通晓边远地区的风俗人情。何况

15、你才能杰出而且又有美好的德行,我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呈送到皇上手里。,二、(2018合肥六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 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 五原: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美丽。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风光绮丽,一派盎然的春意。 B第二句写了另一番景象

16、,清清的泉流又失而复得,“旧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欣慰之情。 C诗人寄情于景,连续描绘了八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作者目光所即,以色彩的变化为线索。 D颈联写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蕴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 【解析】 C项中画面的线索应该是作者的行踪。,C,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从来”和“今日”对比,(1分)从前的饮马泉冰冻一片,坎坷难行,今日的饮马泉寒冰解冻,绿水分流,写出了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3分)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征途的顾往瞻来,既有看到充满生机景象的喜悦,也有委婉表达希望乘胜追击的担忧。(2分) 【解析】 颈联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