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40183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寻觅文言津梁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3(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觅文言津梁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译文】一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五谷更重要的了。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树木更重要的了。一辈子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了。 【领悟】这就是所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 【译文】天也有喜怒哀乐的表情,与人性相同。同类相配,所以天人合一。 【领悟】保护自然环境,大自然就给人恩赐;破坏自然环境,大自然就要报复人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2、处,就是“天人合一”。,导入阅读,八阵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赏读:前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写法上讲究对仗,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后一句赞美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贰,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

3、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毋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4、左丘明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2.背景解读,本文所记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月十日这一天,秦晋合兵围郑之役。此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晋文公流亡期间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再者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但真正原因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那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再加上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联合围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大

5、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敌手,所以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3.古代文化知识,【公、侯、伯、子】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6、有职守之人,即官员;指供役使者,仆从;对对方的敬称;侍从。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二、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已”同“矣”,表感叹 (2)“共”同“供”,供给 (3)“说”同“悦”,高兴 (4)“知”同“智”,明智,2.一词多义,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名词,边境/形容词,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动词,推辞/动词,告别,答案:(3)连词,假如,如果/动词,好像,似/代词,你 (4)语气助词,表陈述/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哪里 (5)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答案:(6)连词,因为/介词,拿

7、,用/介词,把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件事/代词, 指秦军/动词,到/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动词,结盟 (3)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5)名词作状语,在东边,答案:(6)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7)动词作名词,恩惠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4.古今异义,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外交使节,答案:(3)那人,指秦穆公,5.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 ) (2)因人之

8、力而敝之,不仁( ) (3)夫晋,何厌之有( ) (4)以其无礼于晋( ) (5)且贰于楚也( )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1)判断句 (2)判断句 (3)宾语前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状语后置句 (7)状语后置句,答案:(8)省略句,省“之” (9)省略句,省略“于”,(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6.名句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满的话是: ,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

9、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的话是: , ,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答案:(4)阙秦以利晋 惟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5)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1)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一张

10、,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一弛,佚之狐荐才,升一线希望。 二张,烛之武推辞,希望渺茫。 二弛,烛之武说秦伯,化敌为友。 三张,子犯请击之,关系再度紧张。 三弛,晋师撤退,郑国转危为安。,(2)伏笔和照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作为秦、晋围郑的理由,说明秦、郑之间并无多大矛盾,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开驻军,说明秦晋联盟的脆弱性,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活动的地域空间和可能性。 “夜,缒而出”,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后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埋下了伏笔。 秦晋联盟的瓦解,矛盾的积累,为后来两国关系的彻底

11、破裂及崤之战埋下了定时炸弹。,二、局部揣摩,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参考答案: (1)这两个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2.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外交辞令,写得极为出色。试分析烛之武能说服秦伯的原因。,参考答案: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得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

12、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晋)的土地,扩展了邻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

13、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3.如何认识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参考答案:烛之武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能言善辩,但长期得不到重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却发了一番牢骚,使其形

14、象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与诚意,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见到秦伯后,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晓之以利害,说服秦伯退兵。在秦伯面前,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说,这是一位深明大义、智勇双全、胆识兼备、能言善辩、赤胆忠心的春秋策士的形象。,高考小贴士,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方法,这种题型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解答这类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出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来概括人

15、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人物具有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注意挖掘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 另外,有必要时,还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例如,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和侧面烘托在刻画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细心体味细节描写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等。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是主要题型。平时阅读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作品仔细体会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三、探究争鸣,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16、?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思路提示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思路提示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思路提示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随堂训练 开卷有益,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