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9922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化学第一轮课时知识点规范训练41(有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碳的几种单质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做钻头等B.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它与石墨互为同分异构体C.C60属于化合物,用于制造纳米材料D.碳形成的不同单质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几乎完全相同解析B项,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C项,C60是一种单质;D项,碳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答案A2.向一定浓度的下列物质的澄清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最后肯定没有沉淀生成的是()Ca(OH)2Na2CO3CaCl2Ca(ClO)2Na2SiO3A. B. C. D.解析Ca(OH)22CO2=Ca(HCO3)2;Na2CO3CO2H

2、2O=2NaHCO3;CaCl2与CO2不反应;Ca(ClO)22CO22H2O=2HClOCa(HCO3)2;Na2SiO3CO2=Na2CO3H2SiO3。答案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CO2通入含K、Na、Br、SiO的溶液中,所含离子仍能大量共存B.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C.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D.金刚石的硬度大,则C60的硬度也大解析A项会生成H2SiO3沉淀,A项不正确;B项金刚石可与氧气反应,B项不正确;D项C60的硬度小,D项不正确。答案C4.下列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实验是()解析A项实验可以证明CO

3、2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其中后者属于化学性质,错误;B项实验可以证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此为CO2的化学性质,错误;C项实验可以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此为CO2的化学性质,错误;D项实验只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此为CO2的物理性质,正确。答案D5.如图实验中,和分别代表的试剂或操作是()A.HCl,加热 B.CO2,加热C.NaOH,加热 D.H2SO4,过滤解析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答案B6.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CO2时,最佳的除杂试剂和方法是()A.水,浓H2SO4洗气B.饱和Na2CO3溶液,浓

4、H2SO4洗气C.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洗气D.NaOH溶液,浓H2SO4洗气解析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的CO2中含有HCl和水蒸气,一般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HCl,再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答案C7.将二氧化碳通入Ba(OH)2稀溶液中,能正确表示其导电能力变化的是()解析CO2通入Ba(OH)2溶液,发生反应为Ba(OH)2CO2=BaCO3H2O,BaCO3CO2H2O=Ba(HCO3)2;CO2在Ba(HCO3)2溶液中溶解度很小,故选D。答案D8.用如图装置来分离CO2和CO混合气体并干燥,图中a、c、d为止水夹,b为分液漏斗活塞,通过Y形管和止水夹分别接两个球胆,现

5、装置内空气已排尽,为使实验成功,甲、乙、丙分别盛放的试剂为()甲乙丙 A饱和NaHCO3溶液12 molL1盐酸18.4 molL1 H2SO4B饱和Na2CO3溶液2 molL1 H2SO4饱和NaOH溶液C饱和NaOH溶液2 molL1 H2SO418.4 molL1 H2SO4D18.4 molL1 H2SO4饱和NaOH溶液18.4 molL1 H2SO4解析分离CO2和CO应该先用碱溶液吸收CO2,干燥后用一个球胆收集CO,然后再用酸与甲中溶液反应生成CO2,干燥后用另一个球胆收集,故丙装置中盛的一定是浓硫酸(18.4 molL1 H2SO4),其中乙中的酸应选用2 molL1的硫酸

6、,而不能选用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HCl气体而混进CO2中。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CO2,再用酸制CO2时会改变CO2的量,且吸收效果不如饱和NaOH溶液,故选C。答案C9.下列事实及其解释不正确的是()A.滴有酚酞的NaHCO3溶液呈浅红色,微热后红色加深,是因为NaHCO3分解生成了Na2CO3B.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发生反应,钠比煤油密度大,煤油可以使钠隔绝空气和水蒸气C.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燃烧,说明CO2、H2O与Na2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D.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与氧气生成的Na2O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解析A项,对

7、NaHCO3溶液微热,红色加深,是因为HCO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性增强。答案A10.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能够燃烧,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是()A.HCl和CO B.HCl、H2和COC.CH4和NH3 D.HCl、CO和CO2解析该题考查了混合气体组成成分的鉴定。根据题意可推知该混合气体中不含碱性气体;混合气体中无CO2但有酸性气体;混合气体中的可燃性

8、气体不含氢元素。所以此混合气体的成分只能是HCl和CO。答案A11.将空气缓慢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后,在试管中收集到少量稀有气体。空气在通过ad装置时,依次除去的气体是()A.O2、N2、H2O、CO2 B.CO2、H2O、O2、N2C.H2O、CO2、N2、O2 D.N2、O2、CO2、H2O解析空气通过不同试剂除去的气体依次为CO2、H2O、O2、N2,余下稀有气体。答案B二、非选择题12.Na2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生甲拟在实验室中测Na2CO3样品的纯度。他利用图1(简图)中给出的仪器设计了图2所示的装置(装置图中所用塞子均未画出;杂质不参与反应),其中M内盛有Na2CO3样品1

9、0.0 g,分液漏斗内盛有稀硫酸,N内盛有碱石灰固体。他利用碱石灰的增重来求算Na2CO3的纯度。(1)学生乙认为,按学生甲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存在明显缺陷。若测定结果偏低,原因是_。(2)学生乙对学生甲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3)。实验室中可供选择的药品:Zn粒、浓H2SO4、稀H2SO4、NaOH溶液、碱石灰、CaCO3。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B、D虚线框内是否需要添加装置,若需要,在相应虚线框内画出装置图(并注明药品);若不需要,在相应虚线框内打“”。A装置中分液漏斗内液体为,U形管内药品为;装置F的作用为_。如果B、D内部不设计任何装置而直接连通A、C、E,则实验结果将(填“偏高”

10、、“偏低”或“无影响”)。如果实验后E装置质量增重3.96 g,则该Na2CO3样品的纯度为。解析(1)M中H2SO4与Na2CO3反应产生的CO2不能完全进入N装置,还有部分残留在M及导气管中,可在M之前加一产生H2的装置,利用生成的H2将产生的CO2全部赶到N装置中。(2)进入B中的气体有H2、H2O(g),因此B中不需要添加装置,D中需浓H2SO4进行干燥,否则E中碱石灰的增重会偏多,导致结果偏高,装置F则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被E中的碱石灰吸收。n(CO2)n(Na2CO3)0.09 mol,m(Na2CO3)0.09 mol106 gmol19.54 g,w(Na2CO3)10

11、0%95.4%。答案(1)反应产生的CO2气体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M装置及导气管中还残留CO2(2)B中:D中:稀H2SO4Zn粒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被E中碱石灰吸收偏高95.4%13.(1)有关研究表明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大,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即温室效应。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有人设想将CO2分子液化或制成干冰,封存于地下或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A.减压、升温 B.增压、升温C.减压、降温 D.增压、降温快速、有效地减缓大气中的CO2,可采用的生态学措施是。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C.植树造林

12、,保护森林D.立即停止煤和石油的燃烧(2)将一定体积的CO2通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为了测定其溶液的成分,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当加入35 mL盐酸时,产生CO2的体积为 mL(标准状况)。溶液中所含的物质有,其物质的量之比为。解析(1)气态CO2变为液态,需要减小分子间距离,加压、降温都可达到这一目的。树木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消耗CO2,如果大量植树,则消耗CO2的量是巨大的。(2)由图像所消耗的盐酸及产生的CO2的体积可知,此溶液的溶质是NaOH、Na2CO3。

13、OA段H先与OH反应生成H2O,后又与CO反应生成HCO。AB段发生反应HHCO=CO2H2O,当加入35 mL盐酸时,消耗的H的物质的量n(H)(3525)mL103 LmL11 molL10.01 mol,则V(CO2)224 mL。由COH=HCO,HHCO=CO2H2O,则n(CO)nAB(H)(4525)mL103 LmL11 molL10.02 mol,n(OH)25(4525)mL103 LmL11 molL10.005 mol,所以n(NaOH)n(Na2CO3)n(OH)n(CO)0.005 mol0.02 mol14。答案(1)DC(2)HOH=H2O;COH=HCO224NaOH、Na2CO31414.某化学研究小组为证明CO具有还原性,首先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下列信息:CH2OCOH2,COH2OCO2H2,CO2C2CO;CO和H2都可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反应;CO有剧毒,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根据以上信息和有关知识,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