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9792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江市2017年春季高一下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

2、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

3、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竹人取竹,可是每年的大事。大雪初霁,山道崎岖,尘嚣甚远,竹林静穆。虽满眼修竹,却皆不可用。可用者总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竹龄亦有长幼,甚至枝分雌雄。竹段的长短、圆扁、厚薄,竹节的平整倾斜,竹子生长的阴阳向背,都大有讲究。竹材取回之后,或晒或煮,经过特殊处理

4、,往往要好几个年头后方能正式使用。而在曝晒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竹子都裂了,只能弃之不用。选一百多件这样的材料,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那可是真正的百里挑一。 竹艺术品,不光是在竹子上刻字刻画,还须懂得竹性,得其神,还其魂,将竹子的灵性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古往今来,有如此赏心悦目之大雅竹器,真好真好!1. 下列分析,不属于大雅竹器艺术价值范畴的一项是A. 经由艺术家雕刻,尽管材料并不名贵的竹子也能被点石成金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B. 刻上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的文人竹刻如书画金石诗文一样,贵过黄金,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C. 要让竹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需要将竹子的灵性

5、和竹人的情感与思考融于一物一器。D. 古人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可见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竹龄长幼,竹段长短等影响其作为竹材的使用,因此真正能用来制成竹刻艺术品的竹材少之又少。B. 虽然在竹子上刻字的历史久远,但真正以竹为材、以刀代笔而沾上艺术二字,是从明代开始的。C. 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D. 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

6、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B. 既寄情于竹而增添雅趣,又往来唱和而投桃报李,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C. 清三代的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只出自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对竹子有独特理解且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少数文人之手。D. 大雅竹器材质真可谓百里挑一,选一百多件竹材,最后能够成品的不过一二。【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D. 文玩兴盛的今天,承载清高雅逸精神的竹刻却越来越少,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竹刻随处可见。选项中的内容不属于题干中所问的范畴,所答非所问。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

7、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本题所答非所问。2. 试题分析:C. 从明代晚期到清中叶以后,坊间工匠的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许多竹雕作品都因大量制作而粗制滥造。”曲解文意。3. 试题分析:A. 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材质竹子野贱,生不择时,长不择地,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这与大雅竹器之称密切相关”原文没有因果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桂湖听雨(戴 馨)冬日的跫音已近,天地间便以绵绵雨丝作为它唯一的点缀和旋律。清晨伴着房檐上

8、淌下的雨滴打在雨篷上的滴嗒声醒来,站在窗前,袭来的是一股清寒的气息,带着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天气,我总是说:这儿在下小雨。 处在西南,湿度很高,除了夏天伴着狂风巨雷闪电,短时间地有过酣畅淋漓的暴雨外,其余的日子几乎就是这样阴雨绵绵。从苍白的天空看去,雨若有若无,只有在深色楼房或浓郁树阴的背景衬托下,才可发现如牛毛般的细丝歪歪斜斜、飘飘洒洒从天而降,地面却全被濡湿。而远山云蒸雾罩,恍如一幅淡泊的水墨图。 看够了这清婉细雨的日夜缠绵,嗅完了爽爽新新散发草木和泥土的味道,便来听听这雨声吧。易安居士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听得了一份悲凄与苍凉;远方的游子在“夜船吹

9、笛雨潇潇”的景象中,孤寂的心灵寻得了一丝慰藉;旅人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感受到的是一份悠闲意境中的温暖。这些,于我均无缘领会。至今却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片宁静的荷塘边听雨的情形。 那是在成都新都县的桂湖。桂湖是明朝文化名人杨慎和女诗人黄娥的私家园林。因夏秋荷桂飘香而得名。虽叫桂湖,园中一半却是荷塘。正值盛夏,桂花未放,荷花正开得好,有淡淡的粉色,也有如玉般的白色,在亭亭如盖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加高洁孤傲,出尘不染。沿着湖周漫步,近近赏玩,闻得一阵阵淡淡的荷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俯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只见荷塘掩映在碧树间,亭台楼榭姿态不一,美不胜收。完了舍不得就此离去,便坐在一座八角亭里

10、,静静地对着那片荷塘遐想。相传桂湖是杨慎的老家所在,也是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他二十四岁中状元,三十岁与黄娥新婚后,在桂湖度过了两年幸福恩爱的时光。可不久获罪于圣上,谪守偏远的云南,直至七十二岁病死在滇南的雨季。在云南的日子里,他为那里的文化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著作颇丰。除了短暂的几次偷偷跑回桂湖外,他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三十五年,而黄娥也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整整等待了几十年。从一首她写给杨慎的寄外诗中不难看出她这一片思君的深情: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锦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烽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就在此时倾泻而下。初入

11、耳如鼓声重擂,奏响了这场盛夏音乐会的前奏。再听如急湍的瀑布,密集如撒在玉盘上的乱珠。渐渐才听得打在荷叶上的啪啪的脆响,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天色暗下来,天地间挂满无数宽大的珠帘,迷蒙一片。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雨敲在每片厚实的荷叶上,众多妙手共同配合,演奏着一首完美的协奏曲。风声来了,雨声亦迅即由远及近,哗然一片,轻轻重重又轻轻,竖琴琴弦拨拉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然后,这敲击乐在慢慢变轻,变细,风不经意在每个角落卷起,远远近近敲过去,柔美的旋律,浅吟低唱,又奏成了一曲小夜曲,韵律清晰可闻。闭上眼睛,视觉上仍残留着荷塘的清幽,读书楼中那些书稿的幻影,与这雨

12、的敲击声共同谱就了一曲意境更为悠远的乐章。点点滴滴,似梦似真。这单调的乐声里,自有一种亲切和婉转,它舒展了每一寸脉搏,每一根神经,谐和着人的心灵节拍,一波一波地漾开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仿佛这雨已从千古一直奏到如今,不曾停歇过,奏响的是浮浮沉沉历史的沧桑,聚聚散散尘世的悲欢,这不休不止的人间的绝唱。 这清清凉凉的雨。4.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段首句,作者对上文所及见之“雨”景、闻之“味”状简要概括,再自然引出有关“听雨”的古代名句,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B. 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

13、历史,将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C. 作者一方面细腻地摹绘荷塘的清幽之状,一方面着意描写听雨时灵动之景,二者有序铺展,意境相互辉映,美不胜收。D. 文末,作者巧引杨慎临江仙词中名句,抒发了在桂湖“听雨”中的现实感慨,有力地回扣了“听雨”的题旨。5. 文章题为“桂湖听雨”,但作者在第段中引入杨慎的故事有何用意?6. 简析第段画线句子在描写“桂湖听雨”时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妙处。(任选两种作答)【答案】4. B 5. 点出桂湖当年的主人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杨升庵)的传奇 故事,扣住题目中的“桂湖”。回望(回溯)历史的遗迹,追叙杨慎病死滇南雨季、黄娥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等待,巧妙地照应了“听雨”。还

14、意在聚焦杨慎这位与桂湖相系的历史名人,进而营造文化氛围,突出历史厚重感。 6. 示例:比喻,如: “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生动地摹写出雨声的清脆悦耳。拟人,如:“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将雨拟写成“高明的琴师”,“奏成了瑶琳仙境”,不仅有听觉的传达,还有视觉的再现,寓情于景,曼妙无穷。叠词运用,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的雨声,“慢慢”变轻的敲击乐,“远远近近”敲过去的风,把雨来临时“听”得的各种虚实情景与审美愉悦感受,同时使语言具有音韵美。【解析】4. 试题分析:B. 文中对桂湖荷塘夏景的描写,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由视觉而嗅觉,从现实到历史,将

15、其美景摹写得十分细腻生动。“集中于荷花、荷叶、荷香”文中集中描写的是荷花。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的写法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点出桂湖当年的主人明代状元、文学家杨慎(杨升庵)的传奇 故事,扣住题目中的“桂湖”。回望(回溯)历史的遗迹,追叙杨慎病死滇南雨季、黄娥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等待,巧妙地照应了“听雨”。还意在聚焦杨慎这位与桂湖相系的历史名人,进而营造文化氛围,突出历史厚重感。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手法的效果,本题可以作答为,比喻,如: “如间歇中升腾起的琴音”,生动地摹写出

16、雨声的清脆悦耳。拟人,如:“这高明的琴师来了,一瞬间便将朗朗的乾坤奏成了瑶琳仙境”,将雨拟写成“高明的琴师”,“奏成了瑶琳仙境”,不仅有听觉的传达,还有视觉的再现,寓情于景,曼妙无穷。叠词运用,如“啪啪”的脆响,“轻轻重重又轻轻”的雨声,“慢慢”变轻的敲击乐,“远远近近”敲过去的风,把雨来临时“听”得的各种虚实情景与审美愉悦感受,同时使语言具有音韵美。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