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39708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苏教版必修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仁”是对

2、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进一步指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代的王阳明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

3、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在中国

4、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孟子举过一个例子:“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即是宜,也就是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5、是()(3分)A.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等级秩序。B.曾参归结孔子的思想为“忠恕”二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C.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因为“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解析:CA项,曲解文意,“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错,可知,是由原文第一段中“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6、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可知,B项,断章取义,由原文“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可知,“忠恕之道”与“康德绝对命令”所处地位相类似;D项,任意夸大,由原文“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可知,“使社会分裂”不当,夸大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B.文章第二段引用

7、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的后一个含义,然后围绕后一个含义进行论述。解析:B“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中,“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可以知道,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这一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8、3分)A.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B.“仁”是对他人之爱,而“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C.儒家强调通过“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中国传统社会能达到稳定有序,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有密切关系。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可以越“礼”;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解析:D“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最后一段“权即是宜,也就是义”。由“只要是

9、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可以推测,在某些特殊情势下可做出“言而无信,行而不果”的选择也可以接受,但绝非进行所有权量和选择时都可以被接受。(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高一手蒋世平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郑晓亮说:“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郑晓亮说:“他是我离家出

10、走多年的爷爷。”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吃饭时,醉酒爷爷问:“酒呢?”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郑晓亮笑着说:“那个不是我爷爷。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林勇对包工头说:“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2 000元。”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接着,高大爷一手轻

11、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高大爷笑道: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30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可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高大爷听说了,马上来到医院,说:“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高大爷让林老板躺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轻的“嚓嚓”声。林勇大惊: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好了。”林

12、勇瞧着高大爷问:“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高大爷淡淡地说:“我就是。”林勇大喜,说:“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高一手心灰意冷,快70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术怎么样?”郑晓亮说:“好,好啊!”高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你也不喊一声师父!”郑晓亮一听

13、,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师父!”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一个月后,林勇痊愈。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药,你们搬进来吧。”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门头挂了一块牌子:郑一手。(选自2017年8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

14、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解析:D“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错误。故事情节没有到离奇的程度,也没有“物是人非”的感喟。5.文中的

15、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回答有关“作用”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首先要阅读全篇找到有关郑晓亮的故事情节,结合郑晓亮的言谈举止,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形象特征。作用主要从郑晓亮这一人物形象对高大爷的衬托这一角度来考虑。答案:形象:心地善良,照顾流浪的高大爷。为人正直,勇于担当,收留流浪的高大爷。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愿意学习高大爷的正骨技术。医术高超,成为“郑一手”。(4分)作用:对高大爷起衬托作用,高大爷是善良的,他选中了郑晓亮,说明

16、高大爷有眼光。(2分)6.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手法。阅读小说,找到情节的曲折之处:“高一手”由正骨名医变成流浪汉高大爷;郑晓亮和林勇照顾流浪汉;郑晓亮和林勇不幸受伤,得到高大爷的救助;“高一手”把自己的高超的正骨技能传授给郑晓亮,使他成为“郑一手”。作者这样写的匠心要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设置来回答。答案:曲折之处:高大爷由“高一手”变成流浪汉。流浪汉得到郑晓亮和林勇的照顾。郑晓亮和林勇不幸受伤得到高大爷的救助。高大爷由“流浪汉”重新成为“高一手”。“高一手”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郑晓亮,使他成为“郑一手”。匠心之处: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传承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