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39644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仰不愧,俯不怍,养浩然正气,一生好辩; 老吾老,幼吾幼,守先王之道,仁者无敌。,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时文赏读,随堂检测,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

2、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 ,字 ,邹国(今山东邹 城)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与孔子并称“ ”。他主张仁政,提出“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

3、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代表作有 、 、 、寡人之于国也等。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答案:轲 子舆 孔孟 民贵君轻 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写作背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

4、局势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宣传他的仁政思想。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3.备用知识,(1)诸子与诸子散文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几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

5、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2)对话体 通过一定的情景,模拟二者(通常是两人)对话的内容。对话体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征在于,它体现了对话的现场性,因此也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聆听古代贤哲的教诲,生动而形象。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较之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

6、的形式,是孟子语录集结,但多数篇章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这种形式除了承载论辩观点之外,还有叙事的功能,使文章情节化、故事化。,4.文化积累 (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无”通“毋”,不要 (2)“无”通“毋”,不要 (3)“颁”通“斑” (4)“涂”

7、通“途”,道路,2.一词多义,答案:(1)几,若干;密;屡次,多次;计算 (2)武器;兵力;军队;士卒 (3)尽;承受;超过,胜过;优美 (4)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射箭;开放,答案:(5)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 (6)介词,用;介词,按;介词,把;介词,凭借 (7)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助词,的;代词,指(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件事,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击鼓 (2)“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名词作动词,种植 (4)名词作动词,穿(5)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

8、百姓归顺 (7)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4.古今异义,答案:(1)黄河;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更,答案:(3)逃跑 (4)不要希望 (5)供养活着的人,答案:(6)可,可以;以,凭借 (7)然,代词,这样;而,表转折的连词,答案:(1)判断句 (2)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3)判断句 (4)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 (5)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6)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7)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8)判断句,5.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养生丧死无

9、憾,王道之始也( ) (4)树之以桑( ) (5)申之以孝悌之义( )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7)未之有也( ) (8)非我也,岁也(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结构图解,1.【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广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

10、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重点突破,2.【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孟子通过设喻,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他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比喻说理 比喻说理是在论说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说理,应该注意: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

11、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高考小贴士,3.【对应考点:分析归纳文本内容】 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参考答案:孟子是从“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及“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加以回答的。孟子指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是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的“王道之始”。发展农业,教化百姓,使民心归

12、顺,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的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文章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众多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争鸣,思路提示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春秋战国时期

13、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思路提示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思路提示三: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培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外,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约的

14、思想,也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技法提炼 写法借鉴,1.善用比喻说理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所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2.论辩气势磅礴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处用了排偶句式,如在第5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

15、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多种手法,辅助说理 在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认同自己的观点,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再以“仁政”的治国方略与梁惠王的治国措施进行对比,突出了“仁政”的作用,正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全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运用娴熟,有很强的说服力。,随堂检测 巩固学习,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 A项,“刹”应读ch;B项,“弦”应读xin;D项,“笺”应读ji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D D项,兵:兵

16、器。,3.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D A项,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B项,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C项,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D A项,“无”通“毋”;B项,“颁”通“斑”;C项,“涂”通“途”。,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D A项,介词,按照;介词,把。B项,介词,在;介词,与。C项,助词,的;代词,代(称王)这件事。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