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39323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6 辛弃疾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辛弃疾词两首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做了铺垫。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

2、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解析:C“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解答时先答出场景,再分析手法。“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是幻

3、想设置的一种情形,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笑谈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何当”为设想之词,所以“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虚写,想象夫妻重逢之时的生活场景。答案:(1)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2)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

4、,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B.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C.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

5、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问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解析:D“问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错,这里应是作者披着白发,作者的白发不断地长,像在欺负“我”。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意思是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嫦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赏析时,一是考虑修辞手法,如“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二是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形容词,像本句中的“斫去、婆娑、清光”

6、这几个富有表现力的词。答案:“斫去”是砍掉的意思。“婆娑”是指月宫桂树上摇晃的枝叶。“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指带给人们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斫去桂婆娑”既表达作者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又表明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耐人寻味,也更有诗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辛弃疾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人

7、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注】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B.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

8、能重返故土的信心。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解析:B“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理解有误,应为“表达自己故土难回的客居之愁”。6.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本题,考生应先理解题干中的评价之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说明情感有变化,然后结合诗句品味词中情感的变化。上阕前几句借所望之景表达对百姓获得安定丰收的欣慰之情;上阕的后几句表达故土难回的悲痛;下阕的前几句借典故表达自己难回故土的悲痛;最后几句面对楼下的繁荣景象,词人感到自己即将有

9、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此时流露的是自信喜悦之情。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临江仙五代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

10、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头描述行远之人饮罢饯行酒,辞别亲故西去的情景,作者感慨身世, 自比“飘蓬”,为全词定下凄凉悲苦的基调。B.“常恨”道出“饮散”“去”并非首次,“烟柳渐重重”想象离后之景,写出行远之人频频回顾不见送别之人的情状,衬托出了行人心中的迷惘。C.“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以设问的手法,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D.综观全词,一个“愁”字贯穿全篇,本词语言典雅蕴藉,情感真切隽永,耐人寻味,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解析:B不是想象之景,是实景。8.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

11、具体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题目问的是“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这就要结合整首词的内容来判断。纵观全词,写景为主,情在景中,因此写法上最主要的特色是情景交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时抓住词中的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展开即可。答案: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二、语言运用9.下面是一位初学绘画者给书画协会主席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表达得体的一项是()学生初学绘画,曾去信向您垂询。您虽事务繁忙,仍拨

12、冗赐教,令我感动不已。您对绘画的见解深刻独到,使我受教良多。我已将您的来信惠存,并时时学习。近期自感画技已登堂入室,特寄拙作一幅,敬请雅正。A.B.C.D.解析: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或学艺深得师传。说自己“登堂入室”不够得体。“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10.(2018河南濮阳一中高二期中)猜谜语,将谜底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打一自然现象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动物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节气流水落花春去也。打一树名乱条犹未变初黄

13、,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打一诗人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猜谜底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所给的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从每一个所指出的谜底方向来入手理解。例如第句抓住“解落”“斜”,再从自然现象可以猜出是风。第句从“乱条”“东风”可以看出是写杨柳。第句从“拾遗”官职上可以看出是诗人杜甫。答案:风知了夏至柳杜甫11.阅读下面的图表,归纳出杜甫近体诗中叠词使用方面三个显著的特点。杜甫近体诗中叠词的使用次数及其位置统计表分布位置叠字 次数五言诗七言诗一、二字三、四字四、五字一、二字三、四字五、六字六、七字萧萧14814

14、1悠悠107111纷纷102413处处106211冥冥933111娟娟823111解析:这是一道图表解说的题目,图表解说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表反映的内容,针对反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表头和极值,表头反映的是图表的重点,极值是表中的特殊部分,也是重点分析的对象,同类数据之间还要观察变化的趋势,分析事件的走向。比如本题“萧萧”一词出现14次远远高于其他叠词,即可得出一条结论:“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如果是提出建议要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答案:“萧萧”是杜甫近体诗中使用最多的叠词。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

15、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三、片段写作12.请根据对辛弃疾的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理解,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要求:侧重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用第一人称;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写作提示:在理解作者经历的基础上,侧重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用第一人称;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更好地体现人物心理。答案:(示例)我抽出腰间的宝刀,无可奈何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这口宝刀,曾随我赴战场杀寇御敌,曾同我一起保家卫国,曾助我立下赫赫战功。刀啊!你寒光烁烁,锋利无比!现在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你的主人怀着满腔热血,却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怨我生不逢时,伯乐难寻。望着西下的红日,望着如血的晚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