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929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湄江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湄江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文艺批评是整个文化生态中重要的一环,是富于智慧的人们对于文艺现象的评说与解释,批评言说的必要,在一个文艺蓬勃发展的年代里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出于精神创作生产规律的一种必然需求一切来源于人类精神创造的自觉冲动,因为,只有精神创造能够使人类更加明白自身的使命与高贵,知道这个世界的无限丰富多彩及浩瀚可靠,正如美国现代艺术评论家约翰拉塞尔说过的那样,“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相信的话,那么,它就是艺术。正是艺术帮助我们生存,而不是为了其他的原因它包罗了人类整

2、个历史,告诉我们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它讲述人人想听的故事,并永久地固定了人类进化史中诸多的关键时刻。”正是文艺批评,遵循着自身的规律,与作家艺术家们精神创造的努力同行,以自己的见识、智慧、力量,含蕴历史烟云、揭示人类内心,见证时代进步的一些关键时刻,助益于人性进步。但要意识到,批评很可能是一种最讲究发现的艺术,优秀批评家须像法国作家法郎士指出的那样,延伸各自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不落后于时代与艺术,从而让自己的言说经得起时间考验。文艺评论之为探险,其中一个题中之义,是要找寻有益的价值。文艺创作作为饱含价值取向的精神劳动,是由艺术地反映生活,审美化地评判生活来实现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

3、价值裁定和是非观的文艺作品,正如不存在没有意义的话语一样。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过,真正的批评“应当像镜子一般使作者的优点和缺点呈现出来,指示他正确的道路,又向读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文艺评论要增强价值评判意识,是由其言说的理性、引领性所决定的,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主张和标准,对文本和文艺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从而作用于文艺现实,通过理性评判,对作品和文艺现象做出价值判断,对其文本意义进行适当的价值裁定,表达批评者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才能完成文艺评论的使命。人们需要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在于希望看到文艺评论对文艺现象、思潮、作品的理性评判和估价。没有价值

4、判断的文艺批评会使言说陷于无灵魂、琐碎与苍白。鲜明的价值立场能够点亮文化言说。目前在文艺评论实践中,那种将艺术言说蜕变为细致解读的批发所、华丽辞藻集散地的情况是普遍的,在涉及价值评判的问题上变得言不由衷和不及物,是文艺评论的一大弊端。有位法国学者说过,批评是一种老得最快的东西,对抗时光的磨损,要积极弘扬在变当中其实永远不变的那些价值,以热情批评的真诚和人性体温,匡正创作风气,提振诗性精神。增强价值彰显意识,要加强文艺批评价值、评判标准建设,缓解文艺批评的文化、理论与精神价值的资源短缺紧缺状况。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的精神,坚守主流价值,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文艺批

5、评。要积极吸收古代文论的有益资源,以作为文艺鉴赏、评论重要尺度、依据和标准,鲜明体现中国人的善恶美丑观、义利观、责任观,体现中国文化的爱憎与是非观,发挥先进价值观引导文化思潮的作用。(选自中国文化报)1. 下列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文艺批评是整个文化生态中重要的一环,是富于智慧的人们对于文艺现象的评说与解释。B.文艺批论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源自人类精神创造的自觉冲动。C.在一个文艺蓬勃发展的年代里,文艺批评的必要显得尤其突出。D.任何文艺作品都存在价值裁定和是非观,这和话语一样都是有意义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文艺批评的

6、含义就是探寻文艺作品中的有益的价值。 B文艺批评以自己的见识、智慧、力量来揭示人类内心,见证时代进步,有助益于人性进步。C人们需要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在于希望看到文艺评论对文艺现象、思潮、作品的理性评判和估价。D文艺批评能积极弘扬在变当中其实永远不变的那些价值,匡正创作风气,提振诗性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艺批评的灵魂在于价值判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文艺批评论陷于无灵魂、琐碎与苍白,而鲜明的价值立场能为评论增色。B.当前,文艺批评的弊端之一在于崇尚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语言表述的华丽,而忽视了其根本,即对文艺作品与现象的价值评判。C.从古代文论中吸收有益

7、资源,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文艺批评,对加强文艺批评价值、评判标准建设、繁荣文艺批评至关重要。D.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在于弘扬恒久不变的价值,坚守主流价值,通过评论载体体现先进价值观,从而以先进价值观引领文化思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冬夜的歌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

8、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

9、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喂

10、,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

11、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

12、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描写了屋外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的景象,与室内温暖如春,梅兰幽香、花盆间的五彩石

13、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B.小说塑造一位巡夜老人,对老人每晚巡夜的吆喝声运用了侧面描写,对老人的部队离休干部身份运用了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C.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D.小说用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门”与本文的巡夜老人作对比,反衬出巡夜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5.小说中的“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6.请结合全文,试从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两大方面探究标题“冬夜的歌”的妙处。(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共和国绿色事业的先行者 1949年

14、9月21日,梁希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这是梁希没有想到的。他一生淡泊名利,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多次以高官相诱,他坚决拒绝。而共产党任命他为林垦部部长时,梁希说:“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新中国的林业建设,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身为林垦部部长,梁希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对于中国林业的现状和家底,他心中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账。他知道,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森林的遭遇只有摧残,没有抚育;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按照当时的估算,我们面对的是40多亿亩的荒山荒地,是年年有不同程度的种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仅存的只占国土面积5

15、%的残破林相。梁希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新中国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梁希和李范五等商量,决定首先抓3件事:一是搭架子,组建林垦部机关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林业机构;二是摸清情况,查明全国现有森林资源;三是打好基础,为林业事业的大发展做准备。为了办好这几件事,梁希常常是亲自动手,细查、细问、细算,并和周围同志反复研究。 梁希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1950年至1955年,他先后6次,用300多天时间亲赴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其中花时间最多、下工夫最大的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问题的考察。1950年9月,梁希率领6名林业科技人员,赴渭水和小陇山林区调查。为了弄清在小陇山林区东岔河右岸修筑一条森林铁路进行采伐是否科学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后又赶赴小陇山。小陇山在渭水南岸,那里的森林起着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见底。如果大规模采伐,可能会导致河水变浊。林区道路十分难行,梁希先乘牛车,后又换骑小毛驴,行走20公里才到伐木现场。他在现场连续考察好几天,早出晚归,进行调查,最后做出决定:停建即将开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