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38234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古代诗歌阅读 词 ---精校解析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古代诗歌阅读词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冯延巳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一晌:很短的时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

2、情意。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2.本词中“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尤为人们称颂,请比较它和柳永雨霖铃的下阙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宋刘克庄日月跳丸,光阴脱兔,

3、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注】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黄花:菊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词首二句以“跳丸”“脱兔”为喻,写出了时光流逝之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之词。C.“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征衫”已残旧破损,又写出词人已近暮年。D.“炊烟三两人家住”勾勒出异乡的宁静安详的景象,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E.本词上阕主

4、要抒写登临牛山的感慨,下阕抒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2.“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赏析其精妙之处。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山”一句是说青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

5、因为愁苦可以变白。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请联系全词作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注】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借使:即使,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

6、起句点明离宴, 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 “风波”双关,暗指。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

7、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可谓造语相同,都以不同凡响的气势入文,展现了赤壁矶雄浑壮阔的气象。B.“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一句写出了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历史的往事、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长江水而流逝,即事悟理。C.“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的扬州慢结尾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用了写乐景抒发悲情的手法。D.本词上片末尾句使用了过渡,“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传神地写出

8、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转折一问,将目击伤心的国事全融入问中。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赤壁之战的故事,试从详略的角度赏析两词写法的异同。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9、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0、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张孝祥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注】槎(ch):木筏。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B.后日相思两句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C.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D.下片首句是对朋友的嘱托,是希望他上任之后切勿佩戴明珠翠羽,不要注重打扮。E.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

11、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注】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一问一答,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既点明了全词的基本内容伤髙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B.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的马儿逐渐远去,消失在尘土飞扬

12、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辨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伤高怀远”相呼应。C.下片前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引起女主人公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使其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隐约可见。D.词的上片抒情,突出女主人公的无限离恨;词的下片写景,以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烘托孤寂之情。全词颇有耐人寻味的情韵。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简要分析其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思越人贺铸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注】

13、贺铸青年时期曾在京城度过一段少年侠气、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此后却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有志难展,郁闷在心。回首往昔,魂牵梦绕,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此种境况下写出的。紫府:京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放夜”点明时间,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可以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B.上片第二句写词人与佳人归来时的情景,这位佳人步态似莲,容貌娇美如浓艳的桃李。C.上片“五更”“十里”两句写曲终人散、天色将晓,从侧面烘托出京城元宵之夜的欢腾热闹。D.下片前两句为虚写,写梦中炉香袅袅,处境孤凄,醒来后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2.赏析“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两句

14、的精妙之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

15、景象,意境雄浑。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1.BE; 2.相同点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情感角度)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画面角度),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角度),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是虚写(手法角度),想象分别后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画面角度),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情感角度)。解析:A项,冯延巳虽继承了花间词传统,题材较狭窄,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项,“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D项,“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