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783709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第九版十三五教材第十六章 药疹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乌日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十六章,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药疹,药疹(drug eruption)亦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甚或脏器炎症反应。 随着新药不断面世、用药人群增多及滥用药物等,药疹发生率不断增多,药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重点难点,药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药疹的发病机制、易引起药疹的药物,药疹的病因、实验室检查,一、病因,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四、实验室检测,五、诊断和鉴别诊断,六、治疗,(一)个体因素 因每个人个体差异较大,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受遗传因素

2、(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 (二)药物因素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疹,但不同种类药物致病的危险性不同。,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病因,(一)变态反应 包括多数药疹。 1.各型变态反应参与的药疹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 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型药疹、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 型变态反应:血管炎型药疹、血清病样综合征等。 型变态反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麻疹型及湿疹型药疹等。,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2.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 有潜伏期,首次用药

3、420天出现临床表现,再次用药,数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 有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现象; 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形态各异,同种药物致敏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发生不同类型药疹; 病程自限性,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较轻者可好转; 抗过敏药和糖皮质激素有效。,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非变态反应性药疹 此类药疹较少见。 可能的发病机制: 药理作用; 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 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 药物不良反应及菌群失调;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使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临床表现,(一)固定型药疹 (

4、二)荨麻疹型药疹 (三)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五)湿疹型药疹 (六)紫癜型药疹 (七)多形红斑型药疹 (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九)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十)痤疮型药疹 (十一)光感性药疹 (十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好发部位 (1)皮肤黏膜交界处 (2)四肢 2.典型皮损 (1)局限性水肿性红斑 (2)水疱、糜烂、色沉 3.致病药物 (1)解热镇痛类、磺胺类 (2)巴比妥类、四环素类 4.预后 停药,预后好。,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固定型药疹,固定型药疹累及包皮,固定型药疹累及肛周,皮肤性病学(第9版),药物型荨麻疹,1.好发部位 (1)

5、四肢躯干 (2)头面黏膜 2.典型皮损 (1)红色或肤色风团 (2)持续时间长水肿明显 3.预后 停药,治疗,预后良好。,(二)荨麻疹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麻疹型药疹,1.好发部位 头面、躯干四肢、皱褶部位 2.典型皮损 (1)针头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 (2)弥漫性鲜红斑 3.常见致敏药物 (1)青霉素、磺胺类 (2)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等 4.预后 停药,及时治疗,预后好。,(三)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好发部位 (1)面部、躯干四肢皱褶部 (2)泛发周身 2.典型皮损 (1)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2)可有瘀

6、点瘀斑、非典型靶形红斑和水疱 3.常见致敏药物 (1)普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氯喹 (2)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痛风、抗癫痫等药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四)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皮肤性病学(第9版),湿疹型药疹,1.好发部位 下肢或周身泛发。 2.典型皮损 (1)局限性或泛发丘疹、丘疱疹、红斑、水疱等 (2)糜烂、渗出、苔癣样变 3.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五)湿疹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紫癜型药疹,1.好发部位 (1)下肢躯干 (2)胃肠道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瘀点、瘀斑,可伴风团或血疱 (2)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 3.常见致敏药物 抗

7、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六)紫癜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1.好发部位 (1)周身皮肤黏膜 (2)内脏各器官 2.典型皮损 (1)泛发的水肿性红斑、瘀斑 (2)水疱、大疱甚至血疱,尼氏征阳性 3.常见致敏药物 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巴比妥类等。 4.预后 及时积极治疗有死亡风险。,(七)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好发部位 周身皮肤黏膜及内脏。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弥漫性紫红或暗红及灰黑色斑片 (2)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糜烂 (3)高热、谵妄、昏迷、继发感染、肝肾

8、衰竭、电解质紊乱、毒血症等 3.常见致敏药物 (1)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磺胺类 (2)巴比妥类、卡马西平、别嘌呤醇、抗结核等 4.预后 需积极抢救治疗,有死亡风险。,(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A:急性皮损;B:袜套样脱屑,1.好发部位 (1)躯干四肢 (2)手足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点 (1)周身弥漫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出 (2)落叶状鳞屑、手套袜套样剥脱、发甲脱落 (3)高热、寒战、内脏受累 3.常见致敏药物 抗生素、抗癫痫药、磺胺类、巴比妥类、解热镇痛类。 4.预后 需积极治疗,及时抢救,有死亡风险。,(九)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皮肤性

9、病学(第9版),痤疮型药疹,1.好发部位 (1)面部、头部 (2)胸背部 2.典型皮损 (1)毛囊性炎症性丘疹、丘脓疱疹 (2)囊肿结节 3.常见致敏药物 糖皮质激素、避孕药、碘剂、溴剂等。 4.预后 预后良好。,(十)痤疮型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光感性药疹,1.好发部位 (1)身体暴露部位 (2)部分非暴露部位 2.典型皮损 (1)红斑、丘疹、丘疱疹等湿疹样皮损 (2)抓痕、渗出、结痂、苔癣样变 3.常见致敏药物 (1)氯丙嗪、喹诺酮类、吩噻嗪类 (2)磺胺类、四环素类、灰黄霉素、补骨脂、避孕药等 4.预后 预后良好。,(十一)光感性药疹,皮肤性病学(第9版),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

10、好发部位 周身及内脏。 2.典型皮损及临床特征 (1)剥脱性皮炎样、红皮病、重症多形性红斑样 (2)头面肿胀紫癜及脓疱等皮损 3.常见致敏药物 抗癫痫药、磺胺类,别嘌呤醇、硫唑嘌呤、甲硝唑、 特比萘芬、米诺环素、钙通道抑制剂、雷尼替丁等。 4.预后 需积极抢救,及时治疗,死亡率高。,(十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体内试验 1.皮肤试验  皮内试验、划破试验、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等。 2.药物激发试验  内服试验剂量(治疗量的1/81/4或更小量)。 体内试验禁止应用于速发型超敏反应性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四、实验室检查,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体

11、外实验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体外试验包括: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四、实验室检查,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诊断依据 1.用药史 2.潜伏期 3.典型临床表现 4.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根据7条诊断标准判断 (二)鉴别诊断 1.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与麻疹、猩红热鉴别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鉴别 3.生殖器固定型药疹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鉴别,五、诊断和鉴别诊断,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一般治疗,(二)局部护理,(三)系统药物治疗,(四)其他治疗

12、,治疗目的:重症控制病情,确定可疑药物,防止感染,积极治疗。 治疗关键:合理应用药物,避免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防止并发症。,六、治疗,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一般治疗 1.轻症者停用可疑药物,适当外用或口服药物加外用药。 2.重者积极治疗,防止感染,给予血浆、蛋白。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二)局部护理 1.保持局部清洁、腔口黏膜部位精心护理。 2.皮损广泛者采用保温、暴露疗法、湿敷或含抗菌素油纱布遮盖糜烂面。 3.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卫生。 4.皮损继发感染者外用或全身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六、治疗,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系统药物 1.抗组胺药 2.糖皮质激素 (1)首选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剂量。 (2)重症者用量要足,静脉给药。病情控制,逐渐减量。 (四)其他治疗 1.新鲜血浆蛋白保证机体营养、水电平衡、足量液体。 2.适当抗生素。 3.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六、治疗,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药疹皮损多种多样。 重症药疹需要及时治疗、积极抢救。 治疗中避免药物交叉过敏、多价过敏。 眼结膜、腔口黏膜及渗出糜烂皮损需精心治疗护理。 尽量明确致敏药物,避免再次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