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34491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石室中学上期高2020届半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

2、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2.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这表明荀子A. 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B.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C. 已摈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D. 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体现了其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法家思想,B项正确。A项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没有开创法家,排除。荀子重视“礼”的教育,体现其重视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排除C。战国时期,儒学仍然不受重视,排除D。综上所述

3、,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A. 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C. 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有利于规范约束君主的行为,故B项

4、正确;“天人感应”不等于天人互渗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没有完善儒学的思想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辩证意识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4.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B.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C.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D.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民本思想,故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A错误。根据材料“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

5、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B错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注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能力的考查。5.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

6、清民办书院的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实际反映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官办书院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排除A;书院的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殖民侵略的信息,排除D。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书院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因素6.明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此思想主张A. 发展了程朱理学的“格物”主张

7、B. 是对王守仁“心学”的批判C. 反映了工商业发展中人性的觉醒D. 深刻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圣人亦人耳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可知李贽认为圣人和普通人一样也具有人性,这反映了明中后期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认识到“理”,材料中没有涉及“格物”,故A项错误。“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材料中没有涉及“心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7.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8、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江南地区的文化地位,故A项排除;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文化政策不是宽松,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社会的“四民结构”松动,故D项排除。8.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

9、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根源是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不断发展,更加通俗,更符合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艺术形式逐渐流行开。而像昆曲这类的高雅的艺术形式,因其不够通俗,不符合市民文化需求而逐渐没落,故D项正确;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不是根源,排除A项;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无法真正左右艺术的发展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民从的文化水平应该是提升的,且这一点也不是根源,故排除C项。9.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

10、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A. 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B.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D. 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西学东渐。材料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此西书的原因,是认为此书“切于民用”,而“重实用”恰恰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一个重要理念,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一本西书在中国被介绍且局限于政府方面

11、,C项错误;闭关不等于禁绝中西交流,只是严格限制,更谈不上突破,D项错误。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西学东渐。【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实用性: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直接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10.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A. 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

12、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C. 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 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主张社会改良,之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救亡图存思想渐成社会潮流。故答案为D项。天演论宣扬优胜劣汰,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人们的救亡图存意识增强,不是科学民主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政治改革进程艰难;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严复天演论11.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

13、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鲁迅的一段材料设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思想;C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D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为严复的思想。故本题选B项考点:中体西用点评:对于中体西用思想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明确其含义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用(西学)西方文

14、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其次要认识到,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思想,翻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人是逐渐加深。12.下表搜集了重要的资产阶级文献首次完整出现在中国的概况。它表明A.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首次传入中国B. 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C. 清政府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主张D. 西方民主科学观念通过报刊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对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翻译介绍来看,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例如上述文献所体现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等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西方的民主思想早已传入中国,故A项“首次”说法错误;

15、中国人实践“师夷长技”是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故C项排除;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故D项排除。13.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A.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将出现大资本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于民,从中可以推断其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A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C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4.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