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058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4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18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182018 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184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 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 景,它们几乎占据

2、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 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 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 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 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 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 “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

3、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 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 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 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 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 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 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 的信仰,艺术的形

4、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 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 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 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 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 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印 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 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

5、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 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 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 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 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 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 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 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

6、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 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 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 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

7、中所谓的 “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 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 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 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 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 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 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 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 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分,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9、题。 后园 萧红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 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 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 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

10、子们约定了似 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 祖父不怎样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我想,幸 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 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 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欢她。 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加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

11、,就 伸出手去,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 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 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祖父一天到晚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只有一件事,就是祖母的地榇 【注】上的摆设,有一套锡器,却总是祖父擦的。每当祖父一擦的时候,我就不高兴, 一方面是不能领着我到后园里去玩了,另一方面祖父因此常常挨骂,祖母骂他懒,骂他 擦得不干净。 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祖父的手往外边走,一边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

12、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 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 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 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 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 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 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 茂

13、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 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 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 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 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 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

14、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 不晓得。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 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 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 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

15、,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 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选自呼兰河传,有删节) 【注】榇:chn,棺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呼兰河传是一篇自叙传小说。萧红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多层面地展现 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故事情节散淡,戏剧冲突性不大。 B萧红的祖父很喜欢和小孩子开玩笑,比如那个摘帽、藏帽的游戏,他老是把帽子藏 在同一个地方,小孩子都玩厌烦了,他却自得其乐,浑然不觉。 C这篇小说的叙事表层,采用的是儿童视角,但在其深层,却是萧红的成人

16、视角。这 一成人视角会在作品中情不自禁地发议论,流露真情实感。 D小说的主要环境是“后园”,它既是作者童年玩乐的场所,同时也是白由、安全和 开阔的心灵家园的象征,是作者早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部分。 5文本截取了哪几个与祖父相关的场景?分别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形象?(5 分) 6文中两处划线句中都有“寂寞”一词,导致“寂寞”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 分别作出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中新闻 1 月 21 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 _。 根据全国入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虽比 2016 年小 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 1644 万人的水平,是 2000 年以来历史第 二高值。 李希如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