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3043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8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I卷)[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 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 I 卷)答案 2018 年高考终极预测卷语文(全国 I 卷)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 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 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2、。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 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 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 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 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 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 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西,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 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

3、 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 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 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 音化道路。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 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 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 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

4、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 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 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 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 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3 分)( ) 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

5、合一的思想。 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 路。 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 部分。 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 特点。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 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 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

7、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要 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 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 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 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厩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 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 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 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 着尖刀

8、,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 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 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 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 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 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 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 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

9、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 看要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 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 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 粮食。出了门,他把钢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 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 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

10、,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 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 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 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 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

11、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地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 一个哆多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 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 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钢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 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 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

12、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 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 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 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 提着钢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 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

13、。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 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 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 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 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 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 豫。 5.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 简要说明。(5 分) 6.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4、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南北供暖线”指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界,由一 条“线”决定,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这条线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能源奇缺” 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 60 多年但是,每到寒冬时节供暧期至,呼吁“南方集 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 60 多年的“国家供暖线”,也每每成 为网友吐槽的对象。“北方冻皮,南方冻骨”、“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 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 正气”等段子,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

15、暖的生动描述。 材料二 “新浪微博”、“现代快报”、“地方站”对于南方供暖支持度的调查 材料三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态,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 然对能源消耗是个巨大威胁。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 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2012 年,江亿的课题组究成了“中 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结果为中国建筑总能耗画了一条“红 线”:不能逾越 10 亿吨标准煤。2012 年,中国建筑用能总量已超 7 亿吨标准煤, 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 70 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 中供热,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

16、将带来更大能耗。中城科绿色建材研 究院叶利荣介绍,北方墙体砖层厚度般为 37 厘米,俗称“三层砖”;南方墙体厚 度一般为 24 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同时,专家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 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 能源供给的限制之外,经济投入巨大,也是南方集中供暖被反对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杨利民介绍,对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地区,会带来不小压力。地方 政府、用户承受上会有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 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将不亚于西气东输、南水 北调。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指出,很多南方城市楼盘建造时并无 集中供暖方面设计,如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 材料四 专家对于集中供暖的谨慎,对有关部门而言,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但是,面对民 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南方得使用适合南方特点的分布式采暖。 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造合分户或 分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