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21763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语上课文《学与问》的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学与问教学反思备到这篇课文时, 我发现与四年级学过的谈礼貌和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于是,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紧接着举了两个事

2、例。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很显然,学生会说多问,那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

3、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课末,我让学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寻找与本文相类似结构的文章。很快,学生就找到了。 成功的地方: 1、课前对教材研读的较为深入。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前,我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已经做到熟练背诵。(我想这给我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理解以及评价学生做了很好的准备) 2、从关注教案转而关注学生。以前教案不熟使我无法更好地关注学生,因为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有时不得不忽视学生的真正所需,无法从促使学生提高的角度去着眼自己的课堂,而这堂课我体会到一种调控课堂的乐趣。我不捧课本,眼睛关注着学生,我能用启发性的语言和评价引导和激励他们去思考,看到有些孩子

4、朗读不佳,我会“停下课来”指导、鼓励他去朗读 不足的地方: 1、悬疑不够。这篇文章比较直白,开头我设计了一个导入:同学们,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接着板书:学与问,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直接,可似乎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先板书“学”,进行谈话,接着板书“问”,最后再添上一个“和”字,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可能简单而又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个高效的问题应该是先有几个同学举手,过一小会,又有几个同学举手,再等等,举手又多了而这节课,可能容量比较大,潜意识里有“抢”的意识,当看到上述情况的“好兆头”时,我已经“等不及”请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没有给其他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在教学设计时,由于没有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所以前松后紧。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