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20721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三课时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教案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背诵课文3、4、5段。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指导学生反复读,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把对历史的研究与对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

2、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的规律。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毛泽东的诗贾谊导入新课。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

3、论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4、。 三、背景简介: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单音: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 多音字:(判断在

5、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 中人(zhng)墨翟(d)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xi)比权量力(ling)万乘之势(shng)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 七、思考:过秦论全文内容结构是怎样的?请先画出全文五个自然段的最大结构层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学生交流、思考。教师总结。 过秦论内容结构 一、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兴崛起(1) 发展(2) 极盛(3) 亡(4) 二、阐述

6、秦王朝灭亡的原因。(5) 八、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九: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研习课文1、2、3、4自然段。 指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固、席、包、囊、内、斗。河 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横(通假字) 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

7、起”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 地理: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崛起雄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内;外 成功:拱手而取 4、提问: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

8、动形象。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6、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南、弱、从、亡、北、漂、橹、利 教师强调以下词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

9、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 思考:作者在“发展”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 8、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9、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履、亡、却、废、愚、弱、帝王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句式:省略句、判断句、 10、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思考: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10、?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思考:作者在“极盛”段是如何分三层论述的?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

11、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1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1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瓮、绳、云、响、赢、景、亡山东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

12、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 13、思考: 让我们比较探求 我们看到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 答:余威震于殊俗,力量依然强大 _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和“”,而是因为秦“”。 答: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振长策而御宇内; 隳名城,杀豪杰;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

13、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之贤、“”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答: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顿; 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 提问: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明确: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