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782048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0 江苏加试含解析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0 江苏加试一、(2014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解析】根据文意前面写蔡琰,后面分别写了董卓和伯喈。答案: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评分标准】三处断句,一处1分。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答

2、: 【解析】隋朝时期,洛阳为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答案:洛阳【评分标准】答对1分。答成“开封”不给分。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史记作者为司马迁;B项汉书作者为班固;C项后汉书作者是范晔,从语段中“而范晔荒浅”可知应为后汉书;D项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

3、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从“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可知“蔡琰二诗”不符合时代的诗风;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可知蔡琰深受家庭影响;从“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可知诗歌的创作时间存在问题。答案: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评分标准】三点每点1分。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附【译文】今天读列女传蔡琰两首诗,诗的言词明白浅近,情感愤激,非常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洛阳没有这种风格。建安七子,尚且情感学问深藏不外露,不能全部显现,更何况是蔡邕的女儿呢?再加上蔡琰的流离失所必定在她父亲死了之后,董卓已经被诛杀

4、,蔡邕才遭遇了祸患。现在这诗竟说是被董卓驱迫掳掠而后进入了胡地,更加知道它不是真的。大概作者粗疏简略,而范晔荒昧粗浅,就记载进了本传,可以一笑了之。二、名著阅读题(15分)1.(2014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

5、,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解析】选A C。本题考查名著阅读。A项徐庶之母临死前应是大骂徐庶不识“曹操”之伪,“拥曹反刘”应为“拥刘反曹”;C项“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是错误的,小说的后半部分透露出很强的忧伤情感。2.(2014江苏卷)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

6、据。(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要求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答题方向非常明显,解答时可分别从两方面对“葬花魂”与“葬诗魂”进行说明。答案:“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评分标准】两方面分别作答,答全一方面给3分。(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

7、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语句的理解。首先分别理解两句话的意思,由“忽然害怕起来”和“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可以看出作者感到希望的迷茫与虚无,而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和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可以看出作者还是要人们心存希望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想法的关系,进而从中把握作家的心态。答案: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评分标准】关系和心态各2分。能说清楚两者关系得2分,能说清楚心态的“虚无、迷茫、寂寞”给1分,说清“不愿将这种心态传递给读者”给1分。三、(2014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8、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

9、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1.请简

10、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特征的概括。从文中找出对于段誉和石破天的描述,写段誉是:“不会武艺的痴公子”,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写石破天是:“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显得愚、弱,但最终都取得了常人无法取得的成就,正如后文所写“愚而智,弱而强”。答案:愚能胜智,弱能胜强。【评分标准】两个要点,一点2分。如只答出愚和弱给2分。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

11、是什么?(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理解。首先要认真细读画线句子,仔细分析并准确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句子是“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也就是说他没有刻意去讲,但却讲了一些道理。答案:“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评分标准】分别说清“不讲”与“讲”所指的内容,“不讲”所指的内容2分,“讲”所指的内容3分。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要求从文字中概括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从“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

12、水平未必是超一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从“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最后从梁羽生、古龙与金庸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金庸抒写人情佛理高人一筹。答案: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2分。第一点如能答到金庸史学佛学水平不是很高类似的说法的同样给分,第二点答到肯定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或武侠小说卓然自成一家,同样给分,第三点答到金庸抒写人情佛理高人一筹也同样给分。-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