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建设规划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77860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区建设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东城区委把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在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东城区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现参照北京市“ 十一五”时期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东城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十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东城区社区建设工作“十五”期间取得新进展。全区认真落实北京市第四次、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积 极探索,努力创新,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培育社区民主自治,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2、,2002 年被认定为首批“ 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为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东城区委、区政府于 2004年 12 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 号文件),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十五”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所确定的目标和计划。(一)“十五”期间,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得到提高,社区工作机制有所创新对社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全面规划。将原有的 413 个居(家)委会调整为单元型、单位型和地缘型三种模式的 137 个社区,社区平均户数为 1500 余户。逐步完善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有 111 个社区的办公用房

3、和服务设施达到 190 平方米,占全区总数 81%。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137 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党组织,50% 的社区实行了书记、主任一肩挑。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代表会协调、议事、决策职能,通 过 召开社区代表会,研究、讨论 、决定社区内重要事务。九道湾社区在全市率先进行的社区自治组织直选的尝试,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加强了社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自治章程,明确社区各自治组织的性质、权力、义务和工作程序等;建立社区成员对社区各项工作的评议、监督制度。通过建立各种制度,确立社区自治组织工作规范,增强社区工作透明度,提升社区居委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保障社区自治组织的主

4、体地位,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加强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把选人关,通过报名、笔试、面试、政审、 选举 等程序,逐步实现社区居委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区、街结 合年度工作重点,举办了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轮训和系列专题培训,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了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机制。全区建立政府投入引导、社区各方面积极参与、多渠道投资的机制,制定了 1.5:1.5:7 的区、街、驻社区单位的投资比例。“ 十五”期间,全区投入近 3 亿元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文化、体育、卫生、治安防范等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在全市率先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办法。目前在社区居委

5、会备案并在社区进行公示的社区民间组织共计 3190 个,成员总数 96055 人,分为健身运动型、邻里服务型、公益活动型、兴趣 娱乐型等,成为凝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新载体。(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政府工作平台,形成了区社区办协调、各部门参与、部门与街道办事处联动的运作模式,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 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了界定。各职能部门对 9 个方面、63 项工作内容进行了任务指标分解;街道办事处根据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明确了工作任务。区委、区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各项工作进社区的意见、东城区社区建设任务指标分解书、 东城区社区建

6、设工作折子工程。各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做到归位,不错位;让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扶持,不空位。在总结前两年东直门街道进行转变职能, 实行政事、政社分开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各街道在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实行管办分开,采取招聘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和平里街道成立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对街道剥离的公共事务一揽子承包,按项目承包制运作,初步形成政府管公共服务事务,事业单位办公共服务的局面。“减负” 、“还权”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东华门街道进行了“减负、还权”的试点,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针对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在

7、建国门街道进行了行政执法到社区的试点,各街道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三)社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结合全市开通的96156 社区服务热线,逐步完善社区服务支撑体系,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服务,通过政府扶持,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和由低保人员组成的社区服务站,积极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发动社会捐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对广大居民的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群团服务队伍,提供微利便民服务。利用区、街、居三级服务设施提供低偿服务;针对生活条件好,生活需求质量高的社区居民,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满足其需要,逐渐

8、探索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 128 个社区中建立了警务工作站,实现一区一警或多警。每个社区建立了“一会六 组一队”的防范组织体系和社区民警、驻地单位、治保积极分子组成的三级防范网络体系。加强人员配置,集资 2.1 亿元用于社区科技创安,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全区刑事案件得到控制。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绿化面积达 640.25 公顷,人均绿化面积 9.9 平方米,拆违 33.1 万平方米。目前,全区有区、街社区服务中心1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 个,敬老院 9 个。建成 80 平方米以上的市、区级示范社区文化室 20 家,50 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社区文化室 69 家,各街道均建

9、成 500 平方米以上的达标文化站和万册图书馆,与区图书馆联网,实现借阅一卡通。全区率先成立了以专业文艺院团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全区现有各种志愿者服务队 4740 支,登记注册志愿者 119295 人,占全区常驻人口 52.1 万人的22%。10 个街道办 事处全部荣获“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十五” 期间,东城区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是:以点带面,推 进社区建设的发展;工作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召开“21 世纪社区建设国际研讨会 ”,拓宽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适应形势要求,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从总体上看,东城区的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改革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

10、社区成员利益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居住和生活在同一社区,价值观念多元,维权方式多样,不同利益诉求凸显,许多历史性、社会性矛盾沉淀到社区,部分低收入群众心理失衡;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一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工作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摊子大,牌子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社区建设要求。这些问题有待于“ 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二、“十一五”发展环境、趋势的判断与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改革发展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不

11、足日益凸现。改革不断深化,将会触及引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提高并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统筹各方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提出新要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单位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不断弱化,“单 位人”大量转化为“社会人 ”,社区将日益成为承接城市改革的重要平台,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维护城市稳定的重要防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基础。要

12、实现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就需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为切入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东城区将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建设和谐社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将紧紧围绕关于加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东发200426 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 务 ,朝着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 环 境优美、文明祥和的

13、标准迈进,逐步构筑起良好的社区人文体系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一)基本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坚持资源开放、共建共享,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建设的原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坚持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明确社区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做到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增强

14、社区凝聚力。(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组织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三)发展目标2008 年服务奥运目标。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动员优势,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奥运争光,为奥运做贡献的活动,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窗口意识、稳定意识、礼仪意识、服务意识,为奥运提供文明的社会环境,发挥每个社区在“ 新北京、新奥运 ”中的作用,积极培

15、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中介组织,为创建和谐社区增加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2010 年社区发展目标。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构建社区民主自治体系;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增加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设施和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转,使社区各项事业在全市进入一流行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四)主要任

16、务1、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支撑体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完善社区七项工作机制。规范社区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扶贫济困的工作机制;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为居民提供便利满意服务的工作机制;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参与自治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保障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有效管理。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扶贫救助体系、社会安全稳定体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系、城市管理体系、和谐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工制度体系,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增长机制,建立岗位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工作奖励机制和社会保险。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快社区管理信息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