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科学与艺术 第2课时 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777899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科学与艺术 第2课时 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8.科学与艺术 第2课时 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科学与艺术 第2课时 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科学与艺术 第2课时 教案(鄂教版九年级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与艺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2课前热身: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3合作探究四边互动互动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

2、关系。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互动2:班级交流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3、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

4、需要情感因素。互动3: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互动4:播放歌曲水调歌头4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