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775760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习题专题十二 专题强化训练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教学资料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三中一模)研究人员在某湖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且距离较远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属于同一个种群B对两岛社鼠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数量下降影响因素相同D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解析:选D。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由于甲、乙两岛上的社鼠没有在同一区域内,因此不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对两岛社鼠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标志重捕法,B

2、错误;因为6到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与甲岛影响因素不同,C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正确。2(2018山西康杰中学高三期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时间(天)起始1234567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106个/mL)0.901.003.213.925.403.784.315.26实验期间室温(

3、)9138188183153144161017A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可用数学式NtN0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C实验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D第56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是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解析:选B。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A正确;根据实验数据,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NtN0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B错误;前4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量越来越多,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正确;第56天,实验室温度较低,抑制了酶的活性,

4、小球藻的数量发生明显波动,D正确。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C。据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是在ba之间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A错误;据图甲可知在bc年间,前半段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图乙中第3年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种群数量波动,C正确;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图

5、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也为增长型,D错误。4(2018广东中山高三模拟)下列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BC D解析:选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

6、层;群落的空间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农业生产上,玉米和大豆套种,大豆可以利用下层的光照,玉米利用上层的光照;种植玉米的合理密植属于种内关系,而不是群落的分层现象。5(2018广东中山一中高三段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

7、析:选C。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6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生长的灌木大多根系发达,叶片蒸腾速率较低。为了研究该地

8、域的群落演替过程,2018年5月科研人员在某村庄选择了4块不同年代弃耕的盐碱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弃耕年代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物种数量公元1950年0株10株380株8公元1970年0株46株290株12公元1990年400株1 800株30株15公元2010年600株1 900株32株18A该盐碱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被草本植物取代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时间越长的盐碱地物种丰富度越高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D演替过程中灌木间的种内斗争逐渐加剧导致物种数量减少解析:选C。分析题表可知,该盐碱地群落演替到灌木阶段,因而在演替过程中应是草本植物的

9、优势逐渐被灌木取代,A错误;分析题表的弃耕年代和物种数量可知,弃耕时间越长的盐碱地物种数量越少,物种数量少,丰富度低,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确;演替过程中灌木的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逐渐加剧导致物种数量减少,D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8山东枣庄八中月考)下图是某河流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中生物甲的全部个体总和称为_,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2)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的出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3)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

10、类型是_,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是_(填“增加”“不变”或“波动”)。(4)河流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_(填“可能”“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原因是_。解析:(1)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分析题图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之后处于相对稳定,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3)结合曲线分析,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而题图曲线显示,有生物乙时比无生

11、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1)种群种群密度(2)大于“S”(3)增长型波动(4)不可能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同步性变化,而根据曲线1、2可知,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比无生物乙时少,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8(2018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模拟)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

12、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模型属于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进化逐步形成的。(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 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营养级,鸭是_消费者。(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解析:(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

13、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3)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答案:(1)数学负反馈共同(2)3 0001.03515(3)二次级(4)生物防治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9(2018江西新余期末质检)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

14、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_(填“S1”或“S2”)。(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演替,原因是_。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的利用率。(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