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53528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3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香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精品试卷】(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河北省香河县河北省香河县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 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 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

2、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 1950 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 50 年,21 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 3.2 年,IT 高级工程师的仅为 1.8 年。如今的 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 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 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 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

3、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 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 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 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 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

4、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 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 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 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 - 2 - 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

5、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 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设祖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B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D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6、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的深度。 C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所以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 D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信息爆炸时代,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知识半径扩大,难免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C“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

7、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D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来源:学&科&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 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 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8、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 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 3 -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 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 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 如何

9、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 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 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

10、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 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 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 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 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

11、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 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 4 -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 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 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 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

12、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 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 人琴合一。”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 以后回忆起往事

13、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 “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 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 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 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5.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6 分) 6.“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

14、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 抒发了哪些“心语”。(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 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 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剧增 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 5 -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

15、了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 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 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播更 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 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和区块链等技

16、术处理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教育 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 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 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 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 全媒体时代, 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酿不出“好酒”, 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 能量的优质产能, 通过设置公共议题, 把握社会重大问题, 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 实现与受众的有效连接, 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 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