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61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济宁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

2、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它曾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阳关与玉门关成椅角之势,就像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要地,虎视眈眈。古阳关 。走在去阳关的路上。沿途景色瞬息万变。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偶然)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原是一条林带。车轮飞转,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虽然昨日的阳关城早已被历史(淹没湮没),但它当年的雄姿似乎仍历历在目,使人总有

3、无限的感慨。阳关,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非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他们来说。这里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关隘(i) 闻名遐迩 B对峙(zh) 犄角之势C广袤(mo) 虎视眈眈 D戍(sh)守 历历在目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偶尔 驶 淹没 B偶然 闯 淹没C偶然 驶 湮没 D偶尔 闯 湮没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B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

4、无际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C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D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峄山景区春节祈福庙会上,秧歌、杂技、舞龙舞狮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穿着姹紫嫣红的服装,为庙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B下午两点三十分,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物业中心代表队的十名队员,同仇敌忾,尽力拼搏,秒杀对手。C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同时楼盘又大量过剩,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新的住房政策,摆脱目前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D中国对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

5、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有关活动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无可厚非,无须他人说长道短。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专家提示,公众若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或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B香港旺角发生骚乱。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秩序和形象,香港警方随机展开刑事调查,抓捕了部分疑犯,香港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态度不一。C各国经过20多年断断续续的谈判,一份历史性协议终于在法国巴黎诞生。这份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D2015年央视推出“谁是棋王”活动,宗旨是以“走出家门、科学健身、融入社会、分享快乐”为目的,普及围棋项

6、目,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简而言之,一是通过自然证据,二是通过人文资料。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所谓“自然证据”,就是发掘到的生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文遗迹、植物孢粉、冰川或湖泊沉积物、石笋等,通过测定它们的特殊元素或成分获取其存留期内连续的历史气候信息。 所谓“人文资料”,就是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等,甚至包括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水旱、晴雨、冷暖和生物活动等的记栽。单独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定性地知道一个时期的状况;如果加上

7、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分析,甚至能将这些定性的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系统地搜集、鉴定和辑录这些材料,可供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树轮、湖芯、冰芯、石笋样本等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还是文明古国,自殷商以下,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书缣帛等存世文献之丰富与连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曾说:“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关于利用自然证据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从我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研究窥见一斑。古生物研究发现,现今分布北界为高雄和绿岛的珊瑚礁曾分布到台湾岛北岸;现今生活在南海的喜暖的一种昆虫,全新世时曾分布到宁波、上海、连云港水域这

8、说明当时海洋环境要比现代温暖。 与自然证据相比,人文资料烙上了社会性的特殊印记,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古人编写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比如江苏涟水安东县志记载1637和1642年分别出现“四月大雪杀禾”和“立夏大霜”的极端天气,但我们无法通过这些记录发现这一时期的气候整体趋势。而在私人文献(如文人笔记)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比如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就记载了15881644年27个年份里,苏宁杭等江南地区的桃花、梅花、玉兰等的始花或盛花日期。这些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20世纪6080年代晚3天以上,说明此段时期春季温度

9、整体上要低于现代,如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江南地区植物开花与春天温度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当时的春季温度,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并可以相互对照。自然证据保存至今,记录的“噪音”往往多于真实的气候信息,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人文资料散落在浩繁的典籍之内,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以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开启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面目,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之一,也必将继续焕发出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研究历史气候的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的比较分

1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B通过自然证据即可对历史气候窥见一斑,而人文资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C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又是文明古国,存世文献既丰富又有连续性。D对自然证据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对人文资料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通过自然证据和通过人文资料是研究历史气候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B把古代人文资料与现代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将单独分析古代人文资料时获取的定性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C古代正史、

11、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提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而私人文献则专门记录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D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用来揭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相。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根据人文资料进行气候研究的一项是A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很多。B苟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现在北方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可知战国时代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期比现在长。C天凤三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汉书中有很多王莽时期这一类反常气候的记录,说明当时

12、出现持续多年的严重低温。D梦溪笔谈中,北宋沈括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提出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

13、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

14、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卷八十一,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 闻:听说B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罔:欺骗 C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 报:回复D然群下多是王尊者 是:赞同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