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611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高 三 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礼”与“乐”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文化就是以“礼”与“乐”为理论基础的“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源自于上古社会一些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礼”起源于史前初民在祭祀祖先与天神地祇的活动中,以及其他一些巫祝活动中的一些行动程式和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程式仪节相配合的乐舞。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与“乐”的内容逐步扩大化、系统化,人类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礼节仪式以及与其相

2、配合的乐舞也逐步被纳入“礼”与“乐”的范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指规范社会、人生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性。“乐”这一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不仅是用以娱人娱神的音乐与舞蹈,而且是配合“礼”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故而礼记乐记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等级制度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尊卑贵贱有别的观念得到日益强化,“礼”也被赋予了维护和规范君臣、父子、长幼、男女尊卑贵贱有别的职能。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集中反映了他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3、概而言之,礼之本质是“序”,即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即和合、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的统一,无秩序难以和谐,非和谐难以维持秩序。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一方面依靠礼来约束、规定人们的行为仪节,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用乐,即诗歌、音乐、舞蹈等情感满足方式维系和谐,进行教化,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的衷心认同。以礼修身,以乐养性,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汉代史学家班固强调,礼乐的本质就是“别异”与“和同”,别异以明尊卑,和同以附万民。虽然兼具“别异”与“和同”双重功能,但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更多地体现在“和同”上

4、。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礼乐文化”这种崇尚、注重和追求和谐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礼”的社会功用,即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完全可以说,儒家礼乐文化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贵和”。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主张并要求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都应当在“礼”的制度框架下和平共处。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该尽可能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强大的凝聚力。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学说以“

5、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著称于世,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1.下列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与“乐”同属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B.“礼”和“乐”是相提并论的概念范畴,“乐”的功用不仅在娱乐,更是配合“礼”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C.“礼”的本质是“序”,即强调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即要求和合、和谐。二者的这种目标指向各异,因而难免彼此对立。D.“礼”的功能偏于“别异”。“乐”的功能偏于“和同”,“乐”的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情感满足,进而达成对“

6、礼”的认同。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所倡导的“礼”“乐”皆起源于上古,“礼”的雏形是一些祭祀、巫祝活动中的仪节范式;“乐”则是与其相配合的乐舞。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内容逐步扩大化、系统化,许多其他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乐舞也被纳入其中,儒家礼乐文化便成了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C.儒家经典礼记认为,礼、乐、政、刑都是实现“王道”的手段。这些手段并行不悖,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达成人们和谐相处的平衡。D.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学说倡导“仁爱”精神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体

7、系中的礼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是典章制度和仪节规范、行为程式,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然而无处不在的思想观念、道德理性。B.孔子认为“礼”“乐”是“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最好办法,集中反映了他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与重视。C.“贵和”的价值取向要求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的制度框架下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并希望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宽容、谦让,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D.“和同”完全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说,儒家的礼乐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永远不会过时。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舒元舆,婺州东阳人

8、。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鄠

9、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

10、,凭殿阑诵赋,为泣下。(选自新唐书舒元舆列传)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B.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C.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D.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

11、面时对帝王的尊称。B.“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为后者。C.“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D.“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B.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

12、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C.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D.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早行刘驾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古城。莫羡居者闲,冢边人已耕。8

13、.唐诗快说:“早行情景,宛在目中。”诗的前三联是如何突出“早行”之“早”的?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李白行路难中,“_,_”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畏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可是现实又让他踌躇、无奈、心有不甘、为难而不退却的情感。(2)“_,_。”杜甫登高诗中的这两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是实写也是虚写,极力渲染了浓重的悲秋情结。(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两句诗赞叹了刘裕挥戈北伐时的豪壮气势。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

14、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卖白菜莫言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

15、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