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610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一中济南一中 2012018 82019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3636 分分) ) 一、 (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齐白石授

2、徒时有一句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李苦禅谨记 老师的这句话,因此他学的 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摩 老师的艺术样式。在绘画(题材体裁)上,齐白石一 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 , “万虫” “百鸟”寄托了齐白石对自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则有 意避开老师常画的风物,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赋予付与)对象某些人格内涵。如综合了鹰、 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 立的劲 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 “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艺术修养方面,齐白石是诗、书、 画、印四全,自谓“印第一,诗第二,书第三,画第四” ;李苦禅未着 意印学,诗不及

3、齐,书法 过之,较之老师又增武术戏曲之功。李苦禅认为: “齐老师治印是以金石艺术融入大写意,我要 把这功夫尽用在读碑贴 和欣赏铜器图文和砖石刻画的拓 片上体会它的金石味道,融进自己 的书画里,习得齐派治印的真精神。 ” 此外,李苦禅对易经很感兴趣,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禅境” ,齐白石赞扬他“能将有 法为无法” 。齐白石爱画暮鸦归林,从鸟的朝飞暮还中(领悟领略)人生的真谛;李苦禅每临自 然生机景象,往往喃喃念叨 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谨记伫 (ch)立B.描摩劲 (jng)竹 C.念叨着 (zhu)意D.碑贴拓 (t)片

4、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材 付与领略B.体裁付与领略 C.题材 赋予领悟D.体裁赋予领悟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B.C.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 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 ,最可表现文言 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B.老王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 的瞬间。 C.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 ,才能早日实 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D.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

5、48 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 名称、5000 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 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 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 ,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老师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中,突出学生品质的养成。 D.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

6、加就 业岗位不无裨益。 二、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 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 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 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 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 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 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 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

7、于地方公益事业, 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 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 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 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 ,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 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 乡贤属于士阶层, 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 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

8、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 村基层发生关涉。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 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 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 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 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 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

9、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 作的规定。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 社会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 渐萌出” ,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 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 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 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 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

10、程度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 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 面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文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 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 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 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

11、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 社会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乡村的自我管 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 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 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

12、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 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 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 后来吕大钧的 吕 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 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 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 乡村的文化空间

13、被外来文化占据。 三三、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 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 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 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 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 为汨没 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

14、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 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建中、 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 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 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 贡举,搜罗天下 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

15、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 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 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 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 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 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 卒后嗣之愿云。 【注】窅(yo):怅惘。汨没:沦落。欧:通“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

16、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 也多:超过 B.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振发:努力奋发 C.寻而陆相贽知 贡举知:主持 D.而词竟 未就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 获其孙曰澥项王即日因 留沛公与饮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随人而 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 D.亦以 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 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 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