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540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4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2018 年 12 月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4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 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2、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 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第卷(共卷(共 3636 分)分) 一、一、(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515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1 13 3 题。题。 睿智 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不懂涛光养晦 ,不能自用 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 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 他写道: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 万公卿! ”意在表 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

3、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 , 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 学会刚愎自用 ,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 “ (甲) ”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 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 “ (乙) ” ;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 ,一愁莫展 且自感怀才不遇, “ (丙) ”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 自暴自弃 ,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 ”情怀,自用其才。因为

4、古人早就告诉 绝密绝密 启用并使用完毕前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我们: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智(ru)涛光养晦B何啻(ch)宦海沉浮 C痼疾(g)一愁莫展D愤懑(mn)义气用事 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深笃B刚愎自用C自暴自弃D出世 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BCD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的表达方式。它作为一

5、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 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 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_,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 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 寒食节是春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很多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寒食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_,有了寒食一节。 A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相沿成俗B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相沿成俗 C相沿成俗习以为常约定俗成D习以为常相沿成俗约定俗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G20 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如期举行,中国领导人用海纳百川的

6、情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向世 界传递出“G20 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的强烈信号。 。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 、 “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 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 162 个品种、近 1300 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 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 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 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二、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

7、的文字,完成 6 68 8 题。题。 “万物一齐万物一齐”与与“物之不齐物之不齐” 李智福 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 同为思想巨擘, 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 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 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 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 合理性。 章太炎说: “齐其不齐, 下士之鄙执; 不齐而齐, 上哲之玄谈。 ”

8、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 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 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 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 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 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 时需要反省。 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

9、齐,物之情 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 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 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 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 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 家?” 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 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

10、不同之物,必然会 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 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 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 “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 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 性。 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 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

11、此对“君臣佐使”的 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 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 “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 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 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 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

12、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 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 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 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

13、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 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 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 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 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

14、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 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 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 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 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三三、 (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91212 题。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 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 为!”上常衣绨衣 ,所幸慎夫人,今衣不

15、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 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 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 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 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 赂遗金钱,觉,上乃 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 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 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 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 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

16、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 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 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 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 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 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 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 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 天地, 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 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