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402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8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汪清六中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 汪清六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150 分时量:120 分 班级:姓 名: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古代姓氏浅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 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 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 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

2、远、人口增殖 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 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 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 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 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 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 叔孙

3、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娃的始祖, 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 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 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 “姬旦” ,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 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 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

4、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 姓,此后无论单称“姓” 、 “氏” ,还是合称“姓氏” ,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 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 “赢政” ,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 ,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 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 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娃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 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 不必然地沾亲

5、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 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 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 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 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6、是()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 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 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 ,武王为“姬发” ,周公为“姬旦” ,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 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 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 号。 B先秦时期,

7、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 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 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 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 道。 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 庄

8、。 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 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 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 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 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 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

9、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 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 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 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 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 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尽 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

10、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 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 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 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于是,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 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 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 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

11、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 肉炒蒜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乡有此 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 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 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书则叫 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 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

12、,也美在心头! (摘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中国三峡出版社,有删改) 4. 下列对“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这句话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 A.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守住炊烟,就是守住幸福。 B. 炊烟里有童趣、童真的美好味道,更有对故乡朋友深沉的怀念。 C. 炊烟里有饭菜的香甜的味道,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城市饮食的不习惯。 D. 炊烟里有故乡温暖踏实的味道。 E .炊烟里有老母亲浓浓的关爱之情。 5. 文章题目是“炊烟的味道” ,第六节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 分) 答: 6.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

13、么?。 (5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 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 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 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 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 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

14、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 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 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 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 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 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 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

15、,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 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 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 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 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 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 30 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

16、培养对象。 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 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 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 ,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 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 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 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7.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 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 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