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366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9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9届高三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边州 2018 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时下概括中国香文化历程,一般说: “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其实用 香的“肇始”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应该说远古的用香行为,是从生理本能“肇始”的,即 周礼所说的“除蠹物,以莽草熏之” 。但可以想象,那股扶摇直上云天的“香烟” ,必然会使焚 香人产生“上天” 、 “云气” 、

2、 “先祖” 、 “亡灵”一类与“祖源记忆”相关的意识,从而将形而下的用 香习俗提升到形而上的意识层面,即远古中国人对“气”的解读与把握。 古人对“气”的意识,可能最早发生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族群中。由“鸟”的“飞” 生发出“天”的空间意识和“上”的方位认知,进而逐渐形成族群祖先来自“上”方的“天”的这 一“祖源记忆” 。但“天”太大太虚,无法把握。不过, “天”可以从夏热冬冷的“气”中去感觉, 可以从飘绕的雾霾中去观察,更可以从烧香生烟中去把握。于是乎,炎帝后裔的古蜀氐羌人,可能 就是最先将对“天”的意识,用可认知、可体会、更可把握的“气”来演绎。 “气(乞、乙) ”成了 远古中国人的一

3、支主要族群的姓氏。就这样“气”的概念和燃香生烟的物象,牢牢地植根于中国人 的“祖源记忆”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的燃香生烟行为,虽然被政治所利用,被文化所扩张, 被器物所归纳,被时尚所美化,但直到今天,中国人上坟祭祖,不是仍然要燃香烧纸去生成缕缕青 烟吗? 中国的封建社会伊始, “英雄(帝王)崇拜”开始蚕食“先祖崇拜” ,用香行为被置换到礼制之 中。先秦两汉,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不仅事先要焚香薰衣,而且奏事时还得口含香料。到了隋唐,本 土的道教兴盛,外来的佛教普及,用香行为被宗教礼仪长期租用,导致对香品的研究日渐精细,香 文化的传播也步入系统。进入宋朝,随着中国文化攀上一个历史的高度,香文化也达

4、到了空前的繁 盛。当今上海的收藏鉴赏家高阿申在评介香文化的重要载体香炉时,指出“到了宋代, 朝廷以道学 政术为二事 。道学亦称理学 ,崇尚淳朴、自然、含蓄的审美观。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宋人对清淡、 质朴的瓷器,自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挚爱。其时又凭借民族文化的底蕴,赋予炉体以神圣的意义, 这才迎来了香炉的新纪元” 。 如今,为何用香行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市场经济掀起的现代潮流时尚, 已将我们的生活格式化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变幻的游戏规则,复杂的人际关系,油腻的快餐文化, 人们胸中平和的心境被搅乱,人们脑里精明的思绪被错位,人们在奔波一天之后,多么需要借助一 样东西,去平整那些折皱的

5、心绪,去慰藉那些麻木的灵性,去营养那些迟钝的知觉。当我们浸淫在 香文化之中的时候,多少可以缓解一些“现代化的压迫” 。 (节选自杨永年香文化断想 ) 1.下列关于“香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大约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B远古的用香行为,后曾被政治利用,被文化扩张,被器物归纳,被时尚美化, 。 C到了宋朝,中国的香文化攀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达到了空前繁盛的状态。 D香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壮大,到现代社会,仍有很多人浸淫其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远古的用香行为始于生理本能 ,但“香烟

6、”却会使焚香人产生与“祖源记忆”相关的意 识,引发远古中国人对“气”的解读与把握。 B “天”这一概念对远古的人们来说,虽然因太大太虚而无法把握,但可从“气”中去感觉,从 雾霾中去观察,从烧香生烟中去把握。 C某支远古中国人族群之所以用“气”作为姓氏,是因为他们从燃香生烟的现象中认识到“气” 的概念,获得了关于“气”的“祖源记忆” 。 D封建社会初期, “先祖崇拜”逐渐被“英雄(帝王)崇拜”取代,用香行为也被置换到礼制之 中。这从先秦两汉时官员奏事中可见一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气”的意识可能最早发生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族群中,古蜀氐羌人可能

7、最先将 对“天”的意识用“气”来演绎。 B隋唐时期,本土的道教兴盛,外来的佛教普及,用香行为被宗教礼仪长期租用,这样就自然 使得对香品的研究更加精细了。 C道学的影响,对清淡、质朴的瓷器的挚爱。再加上民族文化的底蕴,促使宋人赋予炉体以神 圣的意义,迎来了香炉的新纪元。 D如今格式化的生活,激烈的生存竞争,变幻的游戏规则,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将人们的心境搅 乱,使得香文化再次应运而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 为诸生。 八番 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

8、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 喜曰: “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 ”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 ,丁内艰 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 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 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 “杭,浙 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 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 军器、

9、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 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 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 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 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 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 忠宣。 (选自

10、元史列传第二十七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 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 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 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 其半/又请日减酒/课

11、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子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 子监”或“国子寺” 。 B.“至顺”是年号, “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 “丁忧” , “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 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

12、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 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 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 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 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 (5分) (2)帝还

13、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8.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来写晴明之景的语句是“,” 。 (2)诗经氓中通过占

14、卜确定婚姻的句子是“,” 。 (3) 荀子劝学中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多种设喻,于是水到渠 成地对君子之性得出了结论:“,”。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 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川主寺的夜晚 非鱼 旅游团到达川主寺镇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多。 圆脸的藏族导游普通话不太标准,他告诉大家尽量少活动,多休息,到街上买东西最好结伴。 他

15、不想听导游絮叨,拿到钥匙就进了房间。 这一路,他几乎不说话,大家唱歌讲笑话,他从不参与,也不笑。 他不知道怎么会弄成这样。似乎所有通往未来的路都被堵死了,除了仰望天空一声接一声地叹 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看到贴在旅行社门口的广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九寨沟,因为那美丽的水。在把两千块钱交 给了旅行社后,除了几百块钱零花钱,一张身份证,一间孤单的屋子,几样家具,他在那个城市, 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了。 十月末的川主寺寒气逼人,他躺在冰凉的床上,头疼欲裂。走廊里旅行团的人们笑语喧哗,他 们结伴去逛街。他想起那句课文: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有人敲门。持续的敲门声让他很烦,他

16、起来开了门,是那个圆脸的小导游,笑眯眯站在门外: 出去转转吧,现在就睡觉晚上会睡不着的。 走出宾馆,他朝和主街道相反的方向走去。公路的右边有几个小饭店和小商店,左边是坡度很 缓的草地。远远的,一群白羊在草地上吃草,没有一点声息。对面的山坡上,是一个藏族的小村落, 五彩斑斓的经幡在微风中飘动。 他在草地上躺下,身边有一簇黄色的小花,天空阴沉得叫人难过,云层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他 转个身,趴在草地上。 黄昏渐渐来临,他离开了。他问路边一个小店的老板娘,哪里有藏刀卖。年轻的藏族女人正在 炉子上炖一锅牛肉,肉汤发出诱人的香味。她指指他来的方向,用生硬的普通话说:街上有。又指 指锅里的肉:吃不吃?他摇摇头。门口一个老阿妈端坐着,沉默地望着远方。 他买了一把藏刀,刚回到房间,导游又敲门,后面跟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是他们团里的。导 游说:他和你一起住。 男人很健谈,不停地说话,问东问西,问他头疼不,要不要喝红景天,要不要喝热茶。他一直 摆弄着那把藏刀,头也不抬地说:不要。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