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36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1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榆树一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树一中榆树一中 2018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 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因档案中保存 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 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 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 族宗族体系

2、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孔子 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 80 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 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 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 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 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 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

3、的需 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 括不下 10 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 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 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重要价 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日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 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 凸显, 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 还记载了族人弘扬

4、孝道、 敦睦宗族、 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思想宝库。 “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家教的基本精神。 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 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溶“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 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 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 义。 (节选自光明日报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 年 11 月 26 日 11 版) 1下列关于

5、“孔府档案”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 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 具有官方档案的性质。 C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 儒尊孔密切相关。 D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 礼传家的家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 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6、B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们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 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 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 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孔子世家谱能够窥见孔氏家族的变化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 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 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

7、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原始的 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鉴以及嘉庆与孔庆溶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 孔府与朝廷之问有着往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跛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 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 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 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

8、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 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 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 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 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 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 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 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

9、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 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 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 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 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 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 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 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

10、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 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 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 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 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 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 会

11、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 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 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 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 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 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

12、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 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哥岁数 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 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5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谈 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13、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 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着“先锋”标 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 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 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 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 笔下的

14、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 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 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 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 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中国 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的翻译质量 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 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

15、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 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 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 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 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 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 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 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

16、一 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 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 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加 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 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 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 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 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 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 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 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 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