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31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8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高中部2019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 语文语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中也蕴 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然而,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 治的精神是对立的,实行法治必须摒弃儒家思想,不少人一提及古代的法律文化,即认为其与封 建皇权专制相关联,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并无益处。

2、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自清 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 制之中。我们在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面临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 是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应当全盘照搬外国的法治经验?这是我 们的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尽管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是外来的,但成 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法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又要尊重和挖掘本 土资源。正如沃顿所指出的: “每一民族均有她自己的法律,如同其

3、语言,烙有其特定的民族精 神的印记。正是在民族的共同意识里,实在法获得了自己的生存之处,并以激励一个民族所有 成员的共同精神为导向,逶迤前行。 ”千百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 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丰厚滋养。因此,我们在法治建设中,应当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 的法治文化,否则,法治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每个国家和民族的 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法治建设也是如此,一 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

4、密切相关的。我们说在法治建 设中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就意味着既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也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 法治的大树必须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诚然,儒家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不相符的。例如,孔子曰: “听讼,吾 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 ( 论语颜渊 )这种无讼思想其实过度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 决纠纷中的作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是能够为 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的。近几十年来,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 的基础上厉行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和现代法治建设相衔 接的。

5、如果简单地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人治,并将其与法治相对立,那么我们可能将要在一片荒地 上建设法治,此种看法也与法治发展的经验不符。 节选自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 实在法:各国或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或认可的法律,符合特定国家或民族自身的实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代表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但这些古代的法制并没有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 B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因为中国没有现 代意义上的法治,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C沃顿认为,如同每一民族的语言烙有其

6、特定的民族精神的印记一般,一个民族的法律同样有 其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 D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中 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奉行人治,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立的,作者对此并不赞同。 B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本土 的,但成功的法治文化必须是本土的。 C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其发展道路的特色,法治建设也 是如此。 D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

7、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将法治的 大树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就能建设好现代法治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法治建设中,既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去其糟粕,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 成果。 B在法治建设中,如果不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我们的法治文化,法治 就会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难以真正形成法治文化。 C孔子的无讼思想太过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司法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这说明儒家文化和现代 法治精神显然是相对立的。 D与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韩国、新加坡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法治,这足以说明儒家文 化和现代法治并不对立。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

8、、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 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 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 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 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 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

9、左传 、 国史 ,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 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 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 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 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 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 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 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

10、,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 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1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兼” 、 “行”均表示兼任官职, “领” “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 、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即“奏表” ,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 师表 陈情表 。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致政” 、 “致仕”则指退休,辞官归家。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 秋三传”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

12、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 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 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 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 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5 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 分) (二二)古代诗

13、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11261193) ,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凌波:水面之上。 8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6 分) 9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 简要分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

14、离骚中“,”两句,抨击了违背规则、苟合取容、投 机取巧的社会风气,表明自己宁肯牺牲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 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 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题。(25 分分) 人皮 葛成石 威尔是个官员,他的施政计划简称“H.C.P” ,他要通过实施该计划,来换取一座幸福之城。 然而总有一些人热

15、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或是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因此,威尔每天睁开眼睛, 都会有一堆棘手的问题在变着花样等待着他。威尔视察某地,就有消息灵通人士事先在那儿安排 一场集会,无非是要煽动民众抵制“H.C.P” ;威尔刚刚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失业率再创新低, 等他走出门来,就会看见一伙人脖子上挂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的牌子,在配合着路人 拍照;威尔在任两年,换了三个秘书,漂亮的女秘被说成是他的情人,换个男秘又说是他的“同 志” 威尔也想置之不理,但制度不允许,他只能浪费大量时间去走完法律程序。 终于有一天,那伙捉弄威尔的人扑了一场空。威尔第一次缺席了。口口声声许诺给这座城市以幸 福的官员,怎么能够

16、缺席呢?有些人来劲了,声称一定要将威尔揪出来。可威尔像在人间蒸发了 似的,任人掘地三尺,就是不露踪迹。一天,两天,三天直至一个星期后,才见一个古稀老 人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自称是威尔。嗓音的确是威尔的嗓音,模样也的确是威尔的模样,但整个 人简直成了一只被风干的水果,干瘪瘪皱巴巴的,原本四十来岁的威尔,怎么可能一周内变成七 旬老翁呢?起初没人信他。 老人哀婉地说,我也希望这不是真的,常人将衰老带来的痛苦摊薄到一生,尚且难以接受, 我又怎么愿意让一生的痛苦浓缩于瞬间?痛定思痛,我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过去的两年,我太 累了,而有些人却还把本可以避免的劳累强加于我,为了应对这一切,我透支了生命中的三十年。 老人又深情地说,时间对我来说更加宝贵了,我希望能在无人添乱的环境中快点做完任期内 的事,因为我的日子恐怕不多了一时全国的电视都在播放威尔的这段真情告白,许多人流下 了眼泪,包括那些总是制造麻烦的人。 威尔急需招聘一个新的秘书。许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