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74829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3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山一中玉山一中 20192019 学年学年度度第一学期高第一学期高三三第第一一次月考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满满分分:150150 分分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 15 50 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华文明的起源经历了多元一体化的过程,中华大地上的国家起源也同样经历了多元一体 从邦国到王国的过程。公元前四千纪,中华文明的核心在黄河中游地区最终形成,以陶寺文化 为代表的邦国则开创了后来夏商周中原王朝国家的先声。 陶寺文化以陶寺遗址得名,出现于公元前四千纪,位于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近年来,初步 探明了宫殿区、王陵区、贵族居住区、祭天及观象台礼制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

2、普通居民区等, 充分表明了陶寺遗址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都城性质。 据调查结果初步判断,陶寺文化遗址群以陶寺都城为核心分为南北两大群,拱卫陶寺都城京 畿。南北两大群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派出模式发展起来的,并且发现有驿站遗址,表明了中央与 地方的行政关系的存在。在陶寺遗址晚期,出现了扒城墙、毁宫庙等政治报复行为,这表明了陶 寺遗址的都城性质和国家性质。 这些聚落形态考古资料证明了陶寺文化国家社会的物质文明发达程度,而相关的精神文化考 古资料则显示出陶寺文化的精神文明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陶寺观象台通过 1 个观测点、12 道观 测缝与东南 7 公里远的塔儿山山脊线,构成一套完整的列石观测仪

3、器。除了通过观测日出确定 20 个节令外,还可以观测 16 年一周期的月出最南和最北点,以预测月食,将“历象日月星辰,敬 授民时”的科技软实力与宗教权力相结合,把这些牢牢掌握在邦国元首的手中,成为统治中非常 实用的软实力之一。 而陶寺早期官僚墓中出土的木立表和中期王墓中出土的圭尺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圭表测影系 统,以圭尺第 11 刻度 1.6 尺理论夏至影长,对外宣称陶寺为“地中” ,使得陶寺城址顺理成章地 成为“地中之都” ,居住在其中的邦国元首自然“王者居中” ,垄断与上天沟通的唯一通道,进而 使得陶寺文化所代表的邦国成为“中土之国” ,开创了“中国”最初始的意义。 陶寺圭表还可用于国土的测量

4、,以陶寺城址“中表”为中心基点,按照陶寺城址的经纬线作 为测量基线, 对陶寺所在的东亚大陆的东西南北四至进行夏至晷影测量, 以确立陶寺文化的四表。 陶寺四表之间的距离同先秦文献记载的“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数据误差约 6%, 可以说相当吻合。当然,陶寺国家领土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晋南地区,陶寺四表所标定的“表里 河山” ,只是陶寺元首们的理想蓝图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陶寺邦国已经有领土概念,而且可 以用圭表测量与确定出来。 陶寺城址内的早期王族与中期王族墓地的不同茔域,表明早中期之间王权的易手,是在两个 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王族之间进行的,颇具汉儒竭力赞美与讴歌的“禅让”特征。不过历史

5、是无 情的,陶寺文化晚期,外来入侵势力的征服使陶寺国灭亡,其国家政权及文明被彻底摧毁,与发 展成为中原王国的命运失之交臂。 这一历史命运最终落在了河南龙山文化的肩上。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最早的王朝国家在 伊洛平原诞生,从此步入了夏商周三代王国国家新纪元,中国文明开始著称于世界。而中国传统 认同的“地中”也从晋南地区移到以洛阳为代表的伊洛地区。 (摘编自何驽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 观缘起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核心于公元前四千纪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与此同时,在今山西临汾市襄汾 县则诞生 了陶寺文化。 B考古资料表明,陶寺邦国建国伊始就具有了都城性质和国

6、家性质,其精神文明也代表了 当时社会 的最高水平。 C “中国”最初始的意义是“中土之国” ,这是陶寺文化开创的。陶寺文化在当时非常发达, 已有完 整的圭表测影系统。 D陶寺邦国早中期王权的易手具有汉儒竭力赞美与讴歌的“禅让”特征,它是在两个完全 没有血缘 关系的王族之间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寺都城是陶寺邦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建有宫殿区、王陵区、贵族居住区、祭 天及观象 台礼制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 B陶寺文化相当发达,如:能通过观测日出确定 20 个节令;能观测 16 年一周期的月出最 南和最北 点,以预测月食;能运用圭表测量国土。 C陶

7、寺邦国实际控制的领土范围仅限于晋南地区,远远小于陶寺元首们心目中的领土范围, 但这足 以表明当时的陶寺邦国已经有领土概念。 D在我国国家起源史上,陶寺属于邦国,在陶寺邦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夏商周则属于王国。 夏商周 时期,中国文明开始著称于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我国的国家起源都经历了多元一体化的过程,其中国家起源的多元一 体化的过 程指从邦国到王国的过程。 B南北两大群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派出模式发展起来,还有驿站,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了当时 的陶寺邦 国存在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C陶寺邦国的元首已知道利用科学知识加强统治,如控制天文历法知识、对外宣称

8、陶寺为 “地中” 、 确立陶寺文化的四表,等等。 D陶寺邦国时期,晋南地区是“地中” ;夏商周三代时期,以洛阳为代表的伊洛地区是“地 中” : “地 中”是个政治文化概念。 二、文言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建隆初,年十四,以荫补 供奉官。明年,迁 尚食副使。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开宝中, 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守信 卒,起 复 ,领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

9、州前军驻泊。李继迁入钞 ,徙 银、夏、绥府都巡检使。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 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 褒美。端拱二年,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 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 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 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 夜击,歼之。自是吴移、 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 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

10、军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 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 “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 ” 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徙知邢州,改澶州。在郡颇峻刑罚, 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保兴世豪贵,累财 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选自宋史石保兴传 ) 【注【注】守信守信,石保兴的父亲石保兴的父亲。钞钞,女真族姓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岌伽罗腻岌伽罗腻, 为党项大族。为党项大族。持满,拉满弓弦。持满,拉满弓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11、 分) A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 引去/咸平 二年/知威虏军/ B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 引去咸平 /二年知威虏军/ C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 引去/咸平 二年/知威虏军/ D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 引去/咸平 二年/知威虏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荫补,又叫恩荫,指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

12、殊 待遇,文 中即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B起复,封建时代官员因父母死丧而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未满期而奉召任职即为“起复” 。 C徙,调动官职,文中是说石宝兴调动官职担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表示调动官职的 词语还有 迁、调、领、转、诣等。 D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 具,形如 筷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石保兴洞晓时事。太祖召集功臣子弟,向他们询问时事,石保兴虽然最年轻,但应答清 楚;太祖 认为他是奇特的人,授官如京使。 B石保兴颇有谋略。他巡视罨子砦、黑水河时,故意快步进入谷中,诱敌深入;夏人果然 中

13、计,带 着数千骑兵渡过黑水河与石保兴交战。 C石保兴英勇抗敌。至道二年,他率领军队出入贼兵的方阵中,挺身持弓,且战且行,历 经三天四十二战,取得了胜利。 D石保兴敢作敢当。咸平二年,夏人入侵,他说服拦阻他的主管官,坚决要求把官钱发放 给战士;皇上最终知道这事,并没追究他的责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 译文: (2)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

14、惠范倚太平公主 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 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 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 “就卿丐此人。 ” 对曰: “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 ”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 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 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 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 ,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 ,废掘诸狱。 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

15、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 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 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 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 “卿 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 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 “牛 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 “未也。 ”帝曰: “可见之。 ”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 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 “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 至挈介自守,明吏治

16、,在职以强正称云。 (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 ,有 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梨园弟子胡雏善 笛善:擅长B始置狱 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 故事:旧例D多贬绌 者绌:罢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 /复为大 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 /复为大 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 /复为大 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 /复为大 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