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7718318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2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本科)(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Diagnostic Imaging of Central Nerve System,概述,诊断的范围:脑、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任务:定位、定性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X线(X-Ray)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T (Computed Tomography)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超声 影像诊断思路:多种影像检查技术优选、结合,j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第一节 脑,一、检查技术,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2、将有机碘引入脑血管内再摄片,用以显示脑血管。需摄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常用DSA技术。,脑血管造影,DSA,脑CT,平扫(plain CT scan) :横断面为主,有时加用冠状面。 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 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增强是指病处密度的增高。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病变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有关。病灶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楚。依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增强的形式,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 CTA、CT Perffusion,脑MRI,平扫: 多层面

3、、多参数扫描 T1WI:显示解剖结构 T2WI:显示病灶敏感 DWI: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脑脓肿(高信号) FLAIR、脂肪抑制、SWI 增强扫描: 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钆喷酸葡胺)后进行扫描 MRA、MRS、PWI、fMRI,脑MRI平扫,脑MRI增强,二、正常影像学表现,脑血管造影(DSA),正常脑动脉有一定的迂曲。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而各支的位置较为恒定并与脑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头颅CT:正常表现,头颅CT:正常表现,头颅CT:正常表现,脑MRI正常表现,脑MRI正常表现,脑MRI增强,三、基本病变表现,头颅

4、CT:平扫改变,高密度病灶:新鲜血肿、钙化、富血管肿瘤 等密度病灶:肿瘤、血肿、炎症 低密度病灶:脑炎、梗塞、陈旧血肿、囊肿等 混合密度病灶 结构改变:占位效应、脑积水、脑萎缩 颅骨改变:本身改变、病变累及,头颅CT:平扫密度改变,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CT增强扫描特征,均匀强化:脑膜瘤、动脉瘤、肉芽肿、转移瘤等 非均匀强化:胶质瘤、血管畸形 环形强化:脑脓肿、转移瘤、胶质瘤 无强化:囊肿、水肿、液化,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1.脑池、脑沟变窄;2.脑室受压;3.中线结构移位,脑室系统变化 -脑萎缩,1.脑池、脑沟增宽;2.脑室宽大,脑室系统变化 -脑积水,1.脑池

5、、脑沟正常或变窄 2.脑室宽大,脑MRI异常表现,1、水肿(长T1长T2) 2、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3、梗死(长T1长T2) 4、变性(长T1长T2) 5、囊肿(长T1长T2) 6、肿块(长T1长T2等),长T1长T2 =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MRI异常表现水肿,脑MRI异常表现软化灶,脑MRI异常表现亚急性血肿,(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亚急性血肿,脂肪,四、疾病诊断,(一)脑肿瘤(Brain Tumors),1、星形细胞瘤(Astrocytic turma),病理分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星型细胞瘤、弥漫型星型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

6、间变性星型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 WHO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级标准: 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星型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型细胞瘤等 级:弥漫型星型细胞瘤 级:间变性星型细胞瘤 级: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星形细胞瘤,良性星形细胞瘤,恶性星形细胞瘤,恶性星形细胞瘤,2、脑膜瘤(Meningioma),临床及好发部位:中年女性,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好发于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天幕等。 病理特点:包膜;血供;钙化;出血囊变少见,脑膜瘤,脑膜瘤,1.最大径脑外(D字征,钝角征) 2.肿块、脑实质间CSF裂隙征、流空血管征,脑膜瘤,脑膜瘤:脑膜尾征,3、垂体肿瘤(Pit

7、uitary Tumor),垂体微腺瘤,垂体瘤,4、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听神经瘤,5、颅咽管瘤,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颅内较常见肿瘤,儿童、青少年多见,男性略多。 为胚胎残余性肿瘤,位于鞍上,囊实型,囊性多见,多钙化。 垂体功能异常表现。 影像特征:儿童鞍上钙化(蛋壳样,特征性)性囊实性肿块,影像学表现 :CT,影像学表现 :MRI,影像学表现 :MRI,常见颅内原发肿瘤影像表现,6、脑转移瘤(Metastasis of Brain),脑转移瘤,脑转移瘤,(二)脑外伤,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脑挫伤:脑内散在出血

8、灶、静脉淤血、脑水肿脑肿胀。脑裂伤:脑膜、脑或血管撕裂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大片低密度脑水肿区中,有多发高密度小出血灶,同例脑室常受压变窄和移位。,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otoma),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约占颅脑损伤的2%3%。 硬膜外血肿多发生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损伤局部多有骨折。因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局限,形成双凸透镜形。,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Subdual Hemotoma),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称为硬膜下血肿。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类。 其血源多为

9、脑对冲伤处的静脉、小动脉或由大脑血上矢状窦汇入的桥静脉撕裂出血。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1. 出血积聚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间) 2. 病机:蛛网膜下腔血管撕裂 3. NECT:蛛网膜下腔(脑池)高密度影 4. 靠近外伤部位,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弥漫性轴索损伤由脑内剪切伤导致。,临床与病理,脑水肿和脑肿胀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是因旋转力作用导致脑白质、脑灰白质交界处和中线结构等部位的撕裂。病理表现为上述部位神

10、经轴突弥漫性断裂,即所谓轴突剪切伤,部分病例可见小灶出血。,影像学表现,CT: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CT表现为低密度,密度低于邻近脑白质,CT值可20HU。可见单发或多发小灶出血。 MRI:弥漫性脑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严重的脑外伤史,同时又无颅内血肿或不能用颅内血肿解释临床表现,提示有弥漫性轴索损伤。,其他外伤,脑内血肿 颅内迟发性血肿 脑外伤综合症:软化、萎缩、穿通、积水,(三)脑血管疾病,脑出血(Hemorrhage),病因:高血压;好发部位:基底节区 影像学表现: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急性期:高密度区血肿低密度水肿占位效应

11、。 吸收期开始于3-7天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向心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 囊变期始于2个月后,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脑出血,脑出血,脑出血,脑梗死(Infarct),病因: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低血压及凝血状态 病理: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腔隙性梗死,CT表现,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脑梗死在24小时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其大小和形态与闭塞的血管有关。脑梗23周,CT扫描可出现模糊效应。脑梗死后期,坏死组织清除。可形成囊腔,CT显示密度更低。 增强

12、扫描 脑梗死后可出现强化,大多数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尔为均匀强化。梗死区强化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液灌注过度所致。,脑梗死病理-CT对照,梗死区脑回肿胀-CT表现脑沟回结构消失,CT表现,影像学表现:MRI,影像学表现:MRI,出血性脑梗死,低密度梗死背景+斑片高密度出血灶,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髓质穿支小动脉闭塞 部位:95位于基底神经节、丘脑、内囊、脑桥、白质等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 年龄:中老年人 大小:直径515mm NECT:脑深部小片低密度灶,无明显占位表

13、现,可多发。 MRI:比CT更敏感,长T1长T2信号灶,急性期DWI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瘤(Aneurysm),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 多呈囊状,大小不一,囊内可有血栓形成。 CT:无血栓、部分血栓、完全血栓 MRI:圆形低信号、搏动伪影 DSA、CTA、MRA,动脉瘤(aneurysm),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 好发于Willis环 50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动脉瘤破裂 绝大多数动脉瘤以蒂(或称瘤颈)与载瘤动脉相连。,颅内动脉瘤CT,颅内动脉瘤DSA,颅内动脉瘤CTA,颅内动脉瘤CTA,颅内动脉瘤CTA,动脉瘤MRA,

14、脑血管畸形 (cerebral vascular malformation),脑血管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一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动静脉畸形(AVM)、毛细血管扩张症(capillsry telangiectasia)、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其中AVM最多见。,(一)动静脉畸形,AVM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脑皮质。其中有的血这极度扩张、扭血,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AVM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影像学表现:CT,平扫AVM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病灶,其中可有等或高密度点

15、状、线状血管影以及高密度钙化和低密度软化灶。无出血时病变周围无脑水肿,也无占位表现。增强扫描可见点、条状血管强化影,亦可显示粗大引流血管。,影像学表现:CT,影像学表现:CT,影像学表现:MRI,AVM的血管成分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或无信号暗区;用Gd-DTPA增强能更清楚地显示血管。病变区内常可见到新鲜或陈旧的局灶性出血信号,周围脑组织萎缩,其中可有长T2信号胶质增生灶。MRI可直接显示出AVM的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影像学表现:MRI,影像学表现:MRI,影像学表现:DSA,影像学表现:DSA,诊断与鉴别诊断,AVM在CT上的特征表现为脑表浅部位不规则形混杂密

16、度病灶,无占位表现,增强扫描显示出点状或弧线状血管影。AVM在MRI上的特征性表现为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脑脓肿(abcess),化脓性菌进入脑组织 耳源性常见 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烧等) 影像表现: 急性炎症期 化脓坏死期 脓肿形成期:中心长T1、T2信号等信号环(完整、光滑、均匀)周围水肿信号,影像学表现 :CT,脑脓肿,完整 光滑 均匀,其他感染性疾病,结核 脑囊虫病 脑棘球蚴病 病毒性脑炎,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是一组以神经组织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2040岁女性多见。 髓鞘形成缺陷 正常髓鞘脱失,多发性硬化(Multiple Mclerosis MS ),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脑病。本病的原因尚不明确。20一40岁的女性多见。影像学表现:CT平扫,在侧脑室周围,尤其在侧脑室前角、后角、皮质下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教在多发、大小不一低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影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