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7665808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

2、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

3、,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1.生活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3.资源整合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

4、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4.学科整合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际需要,将六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二关于目标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内在

5、规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并对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关于实践内容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务”,“我换位、我上岗”,“我学习、我拓展”三个实践领域。“我自理、我服务”安排了:服务自我、服务同学、服务老人、服务社会“我学习、我拓展”安排了:走进历史、走近榜样、走近洋人、走向创新“我换位、我上岗

6、”安排了: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换位,当交警、当农民、当保洁员、当小先生、当小记者、当公德宣传员为了体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四关于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活动、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

7、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在家庭、社区生活实践中巩固、运用、深化各学科所学的知识;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实际操作、与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种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

8、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认识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体会金钱的取之有道和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劳动意识;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

9、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二、分年段目标(一低年级(1-2年级1.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2.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初步感受为自己、为他人服务的快乐。3.引导学生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苦与乐。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中年级(3-4年级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导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乐

10、于为自己、家人、同学、社区服务,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服务的乐趣。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与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学习自护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的能力。5.进一步了解家乡,学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三高年级(5-6年级1.热爱劳动,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动参与家庭建设,做家庭的小主人。2.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他人带来快乐。3.积极参与换位、上岗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劳动者艰辛与快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4.学会综合运用自护自救方法,处理各种意外事故

11、,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5.勇于探究,有创造愿望和乐趣,关注家乡的建设,愿为家乡出谋献策。三、课程内容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1.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2.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3.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

12、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置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4.要注意组织实施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5.评价与反馈是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

13、奖励,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在评价时应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共同评价。同时,还要注意:重视形成性评价,轻总结性评价;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评价;重视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轻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持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一、填空题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的联系,推进学生对(、(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须课程

14、,自(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的需要,又适应了(的需要。4、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5、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的内在要求。6、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的实践性课程。7、(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增强(为主旨的学习领域。9、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

15、帮助学生发展(的信息素质。10、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1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重组和提升。12、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课时制,做到(相结合。13、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14、(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15、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设计过程中,要对学生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整体关注,既要有知识目标的设计,又要有(的设计。16、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研究都要体现(、(、(的内在整合,体现(、(、(的内在整合。17、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题活动形式,探索物质世界,关注(,感受自我成长。1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富有(的主题19、综合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更注重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20、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主体意识、实践意识、(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