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7637324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8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 准( 2 0 1 1年版 ) ( 以下简称 “ 新版课 标” ) 前言部分关于“ 课程内容” 的阐述 , 最大的亮点在于修改、 充实 了十个核心词 。 坊间有人调侃 , 核心词居然有十个之多, 还有“ 核心” 吗? 但若细细研读 , 不难发现 , 十个核心词所指称的 , 确实都 是构成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值得反复学习、 领会。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最感兴趣的也是最 为重要的是基于实践的解读。 笔者愿意结合 自身多年 的教学实践 、多年的课堂观察与 研究 , 细述个人 的学习心得 , 尝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 走 出认知与教学

2、的误区, 以供同仁借鉴。 核 心词 : 数感 一 、数感 , “ 你” 是什么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于“ 数感” 的诠释是: “ 数感主要表现在 : 理解数的意义 , 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 信息 ; 能为解决 问题而选择适 当的算法 ; 能估计运算结果 , 并 1 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 这段话试图从学习行为改变 的视角刻画数感 的表现 即 理解数 的意义 , 主要表现为五个“ 能” 。 它比那种将数感等同于 “ 数学头脑” , 认为“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 数学地 思考” 的 广义勰释 , 要收敛许多, 但仍显

3、宽泛。 例如 , “ 为解决问题而选 择适 当的算法” , 有时数感能起一点作用 , 但更一般地起 主要 作用的是对运算 、 对算法的理解。 “ 新版课标” 关于“ 数感” 的表述是 : “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 、 数量关 系、 运算结果估计 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 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 的数量关系。 ” 这一表述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侧重数感的界定, “ 数感 主要是感悟” ;后一句侧重数感的作用 “ 数感有助于 ” 。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 , 都描述 了数感的表现。 作为课程标准 ,尽可能地给出学习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标 准 , 是可取 的。 然而

4、, 一线教师又希望看到浅显 、 通俗 的解释。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 , 而“ 感悟” 的本意是“ 有所感触而领 悟” , 那么简单地说, 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 我 的工作室有两位学 员撰写了一篇关 于培养数感 的论 文 , 经层层筛选 , 送交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第 1 2届年会 , 获一等奖 。 有关人员审查发现 , 其中关于数感内 涵的界定“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 、 自觉地或 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 用数的态度 与意识 ” , 网上有难计其数的论文 出现一字不差 的语句 。 因此 , 建议改成 自己的陈述 。 经查 , 这句话源 自 数学 课程标准 (

5、 实验稿 ) 解读 一书, 被人广为引用不足为奇 。 2 两位作者要我帮忙修改。但对我的解释 “ 数的感觉和理 解” 又不太满意 , 认 为过于直白, 缺乏学术味。 无奈 , 只好绞尽 脑汁,替她们动笔改为 : “ 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 义的统一 , 是一种 自觉地联系量 , 主动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 问题情境 , 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 两位作者看 了欣喜不 已, 认为一语道破“ 心求通而未得” , 数感的确是两种意义的统一 。 也确实是解释数 、 应用数的意识 与能力。 但部分读者反映这一界定“ 抽象、 难懂” , “ 深入了, 没 有浅 出” 。 的确 , 理论阐述越

6、玄 , 实践解读就越困难 , 两者之 间的断 裂也就越 明显。 但深刻与浅显兼备 , 谈何容易。 看来 , “ 众 口难 调” , 权且一并呈现 , 由读者各取所好。 二、数感 。 想说“ 爱你” 不容易 曾经观摩过两节教学数概念的课 , 难以忘怀 内容 分别是 “ 1 0 0以内数 的认识” 、 “ 1 0 0 0以内数的认识” 。 前一节课 , 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小袋黄豆( 教师悄悄告诉 我 , 她数好 的, 每小袋 1 0 0粒) , 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倒 出来 , 先 估 、 再数 , 看谁估得准。 后一节课 , 教师出示一叠 A 4 纸 , 指导语是: “ 请小朋友们 先估一估 , 然

7、后我来数 , 看谁估得最准哦。 ” 课后教师说 , 为了 数得快 , 她拜能者 为师 , 反复练习。 课 堂表现果然不俗 , 5 、 1 O 、 1 5 很快数完 , 2 0 0张。 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 , 坐在教室里听课 的我 , 深感惭愧 , 感觉 自己成了一位必须重返小学补 习的人。因为我对 豆子的 颗数没有感觉,尽管几乎天天用纸,但看着教师拿着的那叠 纸 , 同样估不出大约有多少张。 3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 , 除了“ 猜” , 别无他法 。 再一想 , 可以先数 出 1 O粒 、 2 0张 , 再估有多少个 1 0粒 、 2 0 张, 但毕竟缺乏训练 , 恐怕还会估不准。 学生很兴奋

8、, 争先恐后地说出 自己的“ 猜想” , 如同我的第 一 反 应 。 我感慨两位教师的付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花费 大量精力 , 充分准备 , 令人肃然起敬。 但又不能不反思。 如果说估豆子 、 估纸 , 培养 的是数感 , 那么上世纪六七十 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 台营业员张秉贵 就是数感 极佳的人 。 想 当年 , 物资匮乏 , 人们买糖果 , 少有称上一斤的。 张师傅不管顾客要二两 、 三两还是半斤 , 甚至还有几两半 的。 随手一抓 , 保证足斤足两。 “ 一抓准” 成了他的标签。 试问 : 这是数感吗? 问题在哪里呢? 我陷入深思 , 终有所获 : “ 数感” 与“

9、量感” 混淆。 研究高等数学 的学者可 以轻松地说 , “ 数感就是数量意 识 ” 。 因为数是量 的共同属性的抽象与表征 , 数与量可以混为 一 谈 , 例如, 变数与变量是 同义词。 但在小学数学中 , 数与量却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并且常常不能不加以区分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抽象的数 有的都是数与量的混合 体。 因此, 培养数感, 难免牵涉到量。 而且, 在现实生活中, 数感 又常常表现为观察事物时的数量意识 ,或者反映为将数与实 际背景联系起来。 可是 , 以上两例, 无疑是在提醒我们 , 培养数感 , 不宜过于 依赖量 , 尤其是不能选择特殊的量。 比如, I 1 , I

10、1 , 的豆, 薄薄的 纸。 毋容置疑, 豆、 纸的量感, 不是人人都需要建立的, 肯定不 4 是义务教育的内容 。 那么 , 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 三、数感 。 可 以怎样培养 1 “ 数” 出数感 首先 。 数感是数出来 的。 学龄儿童通过 日常生活中有意、 无意的数数活动, 已经自 主地实现了物体个数的数量守恒。 在此过程中, 他们还掌握了被数物体与数的一一对应, 如 五个手指与 1 5的依次匹配 , 并且知道从左 、 从右数 , 都是五 个手指 , 即数数的结果与数的顺序无关 , 特别是知道 了数到最 后 的“ 5 ” 表示一共五个手指 , 即数到最后一个数的值就是这个 集

11、合的基数。 这些都是儿童最初 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只是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逐步扩大数数 、 认数的范围 , 相应地逐步丰富、 发 展学生的数感 。 期间每一步进展的有效性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 、 艺术性。 记 得 是在 山东 淄博 城 乡结 合部 的一 所小 学听 过 一节 “ 1 0 0 0以内数的认识 ” 。 教师 出示一篇古文( 下图为该文的一 部分 ) , 让学生数一数 , 一共有多少字。 天地 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展宿 列张寒 来暑往 秋 收冬藏 闳馀成 岁 律 吕调 阳 云腾致 雨 露结 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 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 莱重芥姜 海

12、成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 衣裳推位 让国 有 虞陶唐 吊民伐 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5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 贞洁男效才 良知过 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 贤 虚堂习听 资父事君 夙 兴温清 容 止 若 思 克念作圣 祸 因恶 积 日严 与 敬 似 兰斯馨 言辞 安 定 德 建名立 福缘善 庆 孝 当竭 力 如 松之 盛 笃初诚 美 形端表正 尺 璧 非 宝 忠则尽命 川流不息 慎终直令 空谷传声 寸阴是竞 临深

13、履 薄 渊 澄取 映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竞 学优登仕摄 职从政存 以甘 棠去而益咏 学生看到 4字一句 , 5句一行 , 发现一行 2 0字 , 于是 自发 地 2 0、 4 0 、 6 O 地数起来 , 数到 1 0 0 , 看 到正好组成一段 , 就 又 自发地从一行行数转 向一段段数 , 1 0 0 、 2 0 0 、 3 0 0 数完 , 迫不及待地报出答案 , 一共 1 0 0 0字。 教师给予赞赏 , 并边说“ 这是古代的千字文” , 边揭示文首 的“ 千字文” 三字。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 以“ 千字文” 为载体创设数数的情境 , 不禁为教师的设计 、 加工所折服。 千字文原本只是 4

14、字_句 ,教师有意识地把它排列成 5 句一行, 5行一段 ,以诱导学生 2 0 、 2 O地数 , 1 0 0 、 1 0 0地数 。 用 时不多 , 过程明了。 数完 , 1 0 0 0的感觉 , 自然而然地来 了。 真是太好了 ! 数实物 , 离不开“ 量” 。 但汉字的量感 , 每个二年级学生都 有 无须格外关注 , 因此注意力都集 中在数数上 。 而且 , 引进 1 0 0 0 正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基础 , 1 0 0 、 1 0 0地数 。 可见 。 精心选择适当的载体 , 可以排除“ 量” 的干扰。 6 教师安排 的一系列巩固练习 , 既有课本的 , 也有继续利用 千字文的。 后

15、者如: ( 1 )找出学习的“ 学” , 从头数 , 它是第几个字? ( 2 )从头数 , 第 9 9 6个是什么字? 第 1 9 2个是什么字? 我仔 细观察 , 学生找到“ 学 ” 后 , 都 1 0 0 、 1 0 0地数 , 轻而易 举 , “ 学 ” 是第 3 0 5个字。 第 ( 2 ) 题明显加大了难度。 第 9 9 6个字 , 学生都是倒数 的。 第 1 9 2 个字, 多数学生从第二段起, 1 2 0 、 1 4 0地数; 部分学生 从第二段末尾起 , 往 回倒 数 ; 还有个别学生交流时说 : “ 2 0 0 8 = 1 9 2 , 从第 二段最后一行 , 去掉 后面 2句

16、 , 就找 到了第 1 9 2 个字是 量 。 ” 讨厌的“ 量” , 在这里变得如此可爱, 竞能量出学生的“ 智 力” , 显现他们的个性化解答 。 多么巧妙的练 习! “ 千字文” 被用活了。 走出先估再数 , 为“ 量” 所困扰的误 区, 原来十分简单 。 感 谢淄博的那位老师 , 以她科学性 、 艺术性兼备 的教学 , 给予我 们深刻的启迪 。 其实 , 很多教师都有 自己的数数教学的精彩故事 , 透视这 些案例, 不难总结“ 数出数感 ” 的教学经验。 是什么蒙蔽了思绪, 使我们忘了回溯个体与群体的经验, 另起炉灶, 从头摸索? 原 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 中一个 主要原 因恐怕是认知的 偏差 。 总 以为汉语词汇原来 只有 “ 语感” 、 “ 乐感 ” 等 , 没有“ 数 感” , 既然是外国翻译过来的新名词, 那就是新生事物, 需要寻 找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