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87636389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什么是经济意义上的泡沫? “泡沫可以不太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其实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泡沫”词条中写道。 互联网经济的开端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人类文明进入了计算机革命时代。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

2、一项有关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随着这一决议的发布,奠定了互联网信息全球化的基础。在此后的数年里,与电脑有关的行业实现了快速成长,尤其是互联网所开启的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激起了投资者的遐想。那时候,一批胆大的大学生不断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敢于冒险,而风险基金的参与,让一些网络公司如亚马逊、ebay、Etoys以及雅虎等公司开始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这些公司处在风险极高的创业期,大多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是在互联网公司充满公关色彩的商业计划书的诱惑之下,40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还是受到了追捧,“互联网概念股”投机热潮一下子在美欧以及亚洲国家的股票市场迅速蹿红。其实,当时陷

3、入疯狂的不只是风投资金和普通投资者,一些科技和商界精英也被互联网泡沫冲昏了头脑。英特尔公司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赶快跳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还处于亏损状态的亚马逊更是义无反顾,其总裁杰夫贝索斯当时称:根本没时间考虑所谓的“泡沫问题”,他觉得也没必要向市场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因为他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互联网是以2300%的速度在增长,亚马逊也要以每年23倍的速度向外扩张。”于是,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股市,抢购当时仅有的几十只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1年间,在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全球共有964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

4、网创业领域,其中80%(将近780亿美元)被投向了美国。在全部10755笔风险投资交易中,有7174笔来自美国。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1999年的时候,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同网络挂钩。他们有的索性在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有的在公司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以示公司是同网络有关的。这些公司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个时期,只要一个公司同网络挂上钩,不管这家公司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不管其主营是什么,股价都会被炒得“直冲云霄”,发行新股时也会被抢购一空。雅虎1998年总收入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雅虎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波音

5、公司。而1997年才公开上市的亚马逊,到1999年10月收入为3.56亿美元,但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2300%。甚至像网景这样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挣过一分钱的公司,也居然站到了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后,甚至还下了这样的结论:网络经济三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泡沫的显现 就这样,随着投资气氛逐渐走上狂热道路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更是高歌猛进、风光无限,特别是从1998年10月起,作为新经济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500点一路上扬、持续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然而,好景

6、不长,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劫难降临了,纳指的连续下挫,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原因)。三大原因 到底是什么让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经济从天堂跌至地狱?有人说:“都是资本惹的祸!”然而,深入一步反思后发现:资本在泡沫的膨胀和破灭中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泡沫破裂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互联网企业自身,而企业自身存在三大问题。其一,以概念代替经营,错在“免费到永远”的模式。由于网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资本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因此互联网在股市中轻而易举地募得了大量资金,用概念代替了经营流行了起来。初期

7、,互联网推行的免费服务很大程度上推广了互联网,而长期的免费使用又培养用户“免费有理”的消费心理。但对一个长期生存发展的产业而言,永远免费的结果是企业倒闭。有道是:免费的早餐、免费的午餐,最终必然导致“最后的晚餐”。其二,跟风投机盛行。“一哄而上”最能形容互联网初期的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次网络泡沫危机是企业跟风炒作的结果。为了加以“借鉴”,人们把互联网最初“创造”的概念“借鉴”到自己身上,这样概念就转化成为一群人一窝蜂套用的模式。不管谁是第一个利用互联网赚钱的人,只要能用同一种模式产生利益,或者哪种模式能更容易融到资圈到钱,创业者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尝试。其三,恶性竞争导致产业链难持续。

8、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兴盛需要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需要产业各方通过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互联网发展热潮中,这一规律没有得到遵循。在互联网大潮涌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遗憾的是,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内容、软件等环节各自为政、竞相为王、胜者通吃。很多人把以“明黄”为标志色的网站抬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内容为王”被神话,而提供信息服务所必需的运营业、制造业、集成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间的纵向合作被忽略,造成产业链的严重断裂。而免费服务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

9、应的回报,企业最终难以为继。产业链的严重断裂,使得整个产业难以实现盈利和良性循环,进入了不断烧钱的“死胡同”,网络泡沫最终破灭。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王丽颖 造成的后果 虽然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仅仅造成了几个月的衰退,但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可谓内外配合恰当。一方面,一边向阿富汗、伊拉克派兵发动战争,转移了危机视线,降低了执政者的压力;另一方面,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挥舞着资本的魔棒制造出空前的流动性,持续不断地降息附和着美国不断创新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出其投放量n倍的流动性。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此外,毫无危机治理经验的美联储并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从而引发了2008年次贷危机。更恐怖的是,美联储应对这次危机的政策,却为全球埋下了更多危机隐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