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62722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30例【临床医学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硝苯地平配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 30 例【关键词】 咯血咯血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治疗药物主要为垂体后叶素,但由于其收缩肺动脉同时收缩内脏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不宜使用,通过配合硝苯地平含服可解决这一问题,而且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 1999 年 3 月2004 年 3 月我地区住院的中大量咯血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男 20 例,女 10例,年龄 2383 岁,平均 45 岁;中量咯血(100500ml)20 例,大咯血(500ml)10 例。对照组:男 19 例,女 11 例,年龄 2281 岁

2、,平均 44 岁,中等量咯血 19 例,大咯血 11 例。其病因:治疗组,肺结核 10 例,支气管扩张12 例,支气管扩张合并高血压 5 例,肺炎 3 例;对照组,肺结核 9 例,支气管扩张 11 例,支气管扩张合并高血压 6 例,肺炎 4 例。肺梗塞、血液病及肺部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咯血除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及咯血量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除咯血的病因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如休息、止咳、镇静、备血等外,根据病情给予硝苯地平 10mg 含服,每日 3 次,垂体后叶素 10U加于 2030ml 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入(1520m

3、in) ,然后以垂体后叶素 1040U 于 5%葡萄糖液 500ml 中静脉点滴维持,对照组除一般治疗及病因治疗外,仅给垂体后叶素,根据患者的咯血情况及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调整垂体后叶素的滴速。治疗组根据血压的情况,如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先含服硝苯地平,10min 后再用垂体后叶素,100mmHg,则先用垂体后叶素,10min 后含服硝苯地平,其他情况则无先后顺序。1.3 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后 2 天内咯血完全停止或偶有黑痰或痰中带血丝;有效:用药 35 天内咯血量明显减少,转为少量咯血或痰中带血,最后咯血停止;无效:用药后 6

4、 天以上仍鲜血不止、加重或死亡。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2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7%(29/30) ,对照组总有效率 70.0%(21/30)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对照组 1 例空洞型肺结核因大咯血抢救不及时死于失血性休克,治疗组有 3 例出现一过性心悸,未予处理,对照组出现面色苍白12 例,便意、腹痛 6 例,血压升高 3 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1。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23 讨论垂体后叶素是治疗咯血的传统用药,对中等量以上的咯血,其原因多为小血管损伤或小血管瘤破裂出血,一般止血药效果欠佳,垂体后叶素有收缩小动脉 1 ,包括心脏冠状动

5、脉及毛细血管的作用,减少肺血流量,从而减轻咯血,止血成功率可达 80%,疗效确切可靠,但也有不足之处, (1)选择性差,其除收缩肺动脉之外,还广泛收缩内脏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故冠心病患者禁忌使用;(2)升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血压升高,支气管动脉压也升高,对与其有关出血的止血不利;(3)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会引起腹痛等不适。早在 1992 年,滕维亚 2 即报道硝苯地平治疗肺咯血取得一定疗效,笔者通过加用硝苯地平来扩大垂体后叶素止血的应用范围,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止血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硝苯地平降压同时还降低肺动脉压;(2)硝苯地平能够舒张体循环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加快肺部血液流向左心,减轻肺瘀血,进而降低肺动脉压,加强止血;(3)硝苯地平还从多方面对抗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强有力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抗其收缩冠状动脉作用;扩张外周血管对抗其升压作用;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对抗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改善肺通气,促进肺部的血液回流;对抗其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改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药在止血方面的作用相互加强,而不良反应方面相互对抗,这可能是笔者临床观察结果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3.2 滕维亚.大咯血治疗进展.基指医学,1992,5(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