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

上传人:欧** 文档编号:87620888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研究报告(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房策网 2008房地产策划大全策划必备资料库!货到付款!2008房地产策划大全货到付款!电话:0755-83513598 QQ:69031789呼和浩特城市房地产 市场环境研究报告二七年九月一十六日目 录目 录2一、城市背景及城市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31.呼和浩特城市基本概况31.1区位概况31.2自然条件41.3历史、人文、文化概况51.4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主要行政区划61.5呼和浩特人口规模、结构及分布72.呼和浩特宏观经济表现及总量性指标92.1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产业支柱及特色92.2呼和浩特相关GDP、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等数据指标113.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及未来发展远景1

2、33.1城市性质、定位133.2城市功能结构、布局133.3未来规划发展定位、布局144.交通现状及未来规划16二、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191.呼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及重要特征191.1呼市房地产发展进程191.2呼市房地产市场重要特征202.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情况212.1房地产投资及施工竣工情况212.2 2004-2006年呼和浩特市土地供应情况调查232.3 客户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562.4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70一、城市背景及城市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呼和浩特城市基本概况1.1区位概况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

3、心,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土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现辖四区、四县、一旗、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市总人口260万,市区人口158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呼和浩特位于东经11046,北纬3945,地处温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00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350500毫米。全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196天上升为2006年的313天。近年

4、来呼和浩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同时被评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十个城市之一,2006年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城市”。1.2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山区 2 2.5 ,南部丘陵 6.5 6.7 , 10 积温 2000 3000 ,无霜期 105 150 天,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 2800 310

5、0 小时,日照百分率 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 400 毫米 左右。 6 -8 月份集中,占年降水量的 63 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 80% 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 250 毫米 降水。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 21 条,中小型水库 26 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以及源于大青山、蛮汉山沟谷的几条季节性河沟。受构造、岩性及地貌的控制,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埋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

6、源不足地区。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 12 个土类。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水分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地带性特征。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平均有机质含量为 1.79% ,含氮 0.06 0.11% ,速效磷 3.7 9.2ppm ,速效钾 79.8 157ppm ,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境内已发现的矿床 60 余处,矿种 30 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

7、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席力图召、清真大寺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托县南胡、武川李齐沟、白二爷沙坝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1.3历史、人文、文化概况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且不论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就已掀开了呼和浩特人类文明的历史,自战国建城,秦时期建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赵武灵王在今托克托县境内始建“云中”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封建城池之一。至今大青山依稀可辨的赵长城遗址,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大地“变俗胡服,习骑射”的历史。公元前221年

8、,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曾在中国建立36郡,云中郡就是其中一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又曾建立北魏的“盛乐”,辽代的“丰州”城。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库库和屯”城。明廷曾赐名为“归化城”,是今日呼和浩特市的雏形。之后,清朝又在此基础扩域屯兵开市,修建了绥远成,呼和浩特开始成为中国北部边疆的军事重镇基商品集散地。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太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

9、有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北方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陆上、空中通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的重要桥梁并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1.4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主要行政区划呼和浩特市辖4区一旗,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及土默特左旗。 市区划分 呼和浩特辖市内共分四个区,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其统计表如下: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居委会全 市552

10、2262941007市 区4826239226新 城 区1176029回 民 区175619玉 泉 区1176056赛 罕 区25563122 旗 县项目乡镇社区居委会村民居委会旗 县511455781土 左 旗12413321托克托县6313120和 林 县11210145清水河县926102武 川 县13313931.5呼和浩特人口规模、结构及分布呼和浩特北依阴山,南溯黄河,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市全市共有人口260万人。市区人口158万人。城市总户数增加,平均每户人口递减,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呼和浩

11、特城市人口总数在近几年持续稳定的增长,2003年至2005年人口自然平均增长率为6.4,人口增长速度相对于19982002年平均每年9.2的自然增长率有所减缓。2006年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260万人(2006年统计数据),在全国35个省会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呼和浩特的总人口数较低,排在第29位。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以上人口数据只是根据户籍的统计,未记入流动人口。据呼和浩特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数据,2005年呼市流动人口达382,722人,主要集中在四个主要市区。流动人口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他们也是购房的主力军。玉泉区和回民区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由于属于老城区,市民区域观念较强,

12、人口流动性较小。 新城区和赛罕区开发区发展较快,比较开放,外地企业和外地个体户以及郊区农民成为这两个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力量,也为这两个区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大量客源。2.呼和浩特宏观经济表现及总量性指标2.1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产业支柱及特色近年来,呼和浩特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自2001年连续六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以上,增速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一,经济总量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中位居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28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3.23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986亿元。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3、到140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8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38.9:55.4。引进国内资金336亿元,引进境外资金4.83亿美元。 呼和浩特已经形成乳业、电子信息业、电力、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六大支柱产业。伊利、蒙牛、大唐托电、北方电力、晟纳吉单晶硅、南京大陆集团、航天科技集团、TCL、创维集团、阜丰生物、石药集团、欧美集团、中化三联、中海油天野化工、一汽亿阳、上海电气、力帆汽车、内蒙昆烟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呼和浩特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乳业,以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了奶

14、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乳业基地,并被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电力,以大唐托电为重点的电力建设快速发展,已建和在建电力项目装机容量近720万千瓦,到2007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呼和浩特市将成为国内地级市中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IT业,已经引进了TCL、汉鼎光电、合谦电子、创维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初步形成IT制造业在呼和浩特市的聚集效应。生物制药,呼和浩特依托自身电力优势,依托自治区丰富的玉米产品,依托黄河水利资源,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生物发酵项目相继建成。石家庄制药集团年产万吨青霉素项目已投产,产量占世界的14;华蒙金河饲用金霉素产量占

15、世界的70。经过几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将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生物发酵制药基地。冶金化工,近几年,相继引进了年产120万吨不锈钢项目,年产24万吨PVC、烧碱项目,2 0万吨甲醇项目以及重油深加工项目。目前,呼和浩特市正在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积极引进煤制甲醇、煤转油等煤化工项目,使冶金化工成为呼和浩特又一支柱产业。机械制造,长春一汽汽车工业园、上海电气输配电等项目的引进对呼市机械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04-2006年呼和浩特市全市经济总量及各产业都呈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01亿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11倍,三年间GDP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