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58884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 刘振秋2011.07.20,主要内容,一、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三、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一、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1、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 2、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3、药品价格管理和改革取得的成效,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从全面管制到逐步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 1、19781990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对绝大多数药品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2、1990年1996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只对极少数基本药物价格进行管制。,药

2、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3、1996年2000年:药品价格快速上涨,不规范行为增多,根据国务院要求开始恢复对药品价格的管理。主要是对临床应用量大面广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品种有200种左右。 4、2000年至今:按照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三项改革”的部署,对药品价格管理范围、权限、形式等进行重大改革,并沿用至今。 5、2009年至今:配合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药品价格改革思路、目标和方法步骤,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1、管理机构 根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药品价格监管;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 中央政府的

3、具体管理部门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管理部门为当地省级发展改革委或物价局。,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2、管理范围 政府管理药品价格的范围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以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免疫规划疫苗、麻醉药品、计生药具等),约2700种左右。其中,西药约1700种(按成分划分),中成药约1000种(按剂型划分)。,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3、管理权限 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处方药及目录外特殊药品价格管理,约1900种左右(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与国家医保目录重合) 。 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非处方药,以及地方增补的医保用药价格管理,约800种左右。

4、,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4、价格管理形式 对进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的药品价格实行指导价,采取最高零售限价方法,具体价格水平由经营者在不突破限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对政府统一采购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计生药具等,实行政府定价。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的药品价格实行进销差率控制。,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5、现行定价政策 (1)对仿制药品,一般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考虑合理利润制定统一最高零售限价。 (2)对专利药品(化合物、组合物专利)根据企业的个别成本制定价格。 (3)对原研制药品(首先研发上市企业生产的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允许比仿制药品价格高30-35%。,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4)对部分质量

5、优势比较明显的仿制药品,经专家论证,可根据具体企业成本和质量等情况,实行单独定价。(2005年起已暂停) (5)对同种药品不同剂型、规格和包装等,规定了差价和比价关系。政府制定价格,首先在同品种中选择代表剂型规格,其他剂型规格价格按规定的差价或比价确定。 (6)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15%销售。,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6、近年来价格调整情况: 从1997年开始,已经连续多次出台价格调整方案。其中,三次大规模的价格调整是与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密切相关的。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6-2007年、2010年至今。 20012003年,共调整了700多种,

6、20062007年,共调整了1000多种。价格调整累计涉及药品金额600多亿元。新一轮调整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调整了抗生素和循环类的约160个品种。,取得的成效,1、药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在政府多次调整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招标采购的共同影响下,药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放缓,药品价格指数低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后,药品价格迅速上涨,1996年恢复价格管理,药品价格涨速趋缓,2000年以来,药品价格涨幅逐年回落,2、部分新药常用药价格降幅明显 医院销售排名靠前的部分抗生素注射剂十五年来的价格变化: 头孢曲松1g,从100多元降低到目前7元; 头孢他啶1g,

7、从90多元降低到目前11.3元; 左氧氟沙星0.2g,从80多元降低到目前8.8元; 头孢呋辛0.75g,从60多元降低到目前14.8元; 头孢哌酮-舒巴坦0.5g/0.5g,从90多元降到9.8元; 阿奇霉素0.25g,从原来的80多元降低到13元;,取得的成效,3、医疗机构药品差价率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前后,为鼓励医疗机构参与药品招标采购,国家放松了药品进销差率的控制,医疗机构实际差率平均超过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50%。 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文要求严格执行进销差率,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品进销差率不得超过15%。当年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人均药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8、 目前,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探索差别差率政策,实行“低价药高差率,高价药低差率”,已有多个省开展相关试点。,取得的成效,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一、改革药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三、下一步改革重点,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从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调控(干预或监管)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2、鼓励创新与使用基本药物并重 3、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价格

9、改革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定价方法 1、改进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逐步引入药物经济性评价、国际价格比较等因素。 2、对专利药品给予价格保护,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3、首仿参照被仿制药品定价,后仿价格次之。 4、完善药品差价比价规则。,改革的基本思路,流通环节加价 1、适当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总体水平,探索有效方法,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控制。 2、对医院药品销售加价率政策进行改革,逐步降低15%加价,探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 3、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探索取消药品加价,可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构建基本药物价格政策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及时制

10、定公布了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2、测算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国平均采购价格3、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基层的挂号费、诊察费、注射费、输液费,以及 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有序推进1、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2、开展按病种收费改革试点工作3、指导地方开展药品销售“差别加价”试点工作,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三)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去年底和今年初分两批降低了基本药物中的单独定价药品和部分临床使用量大、用药周期长、价格偏高的抗微生物循环系统药品价格。,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一

11、、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抓紧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植(介)入类医疗 器械价格管理办法 二、研究新进医保药品定统一价格的具体政策 三、稳妥推进基本药物统一定价试点工作 四、继续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若干问题,一、关于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二、关于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的关系;三、关于药品“降价死”;四、关于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关系;五、关于药品价格管制的基本理念。,若干问题,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 一般意义上讲,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归纳为市场失灵)。 换一个角度,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1)供求双方各自之间的有效竞争;(2)产品具有同质性;(3)消费者有拥有充分信息;(

12、4)无进入障碍;(5)供应充足;(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管制理由:被动消费和政府(社会)支付能力和消费者承受能力,而非“特殊商品”,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降低药品价格是控制医药价格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降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但时有报道群众感受不明显。,“看病贵”是总费用的问题,受药品价格和使用数量、结构共同作用,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总费用=(数量1价格1+数量2价格2+数量3价格3+数量n价格n),降低药价与“看病贵”,*北京等13个大中城市不同级别医院用药结构的研究结果,2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例明显下降;4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例明显上升。,*对北

13、京12家样本医院药品购销情况典型调查的结果,在“以药养医”的条件下,医疗机构通过改变用药结构和用药数量,保证收入不降低,从而抵消降价的积极作用;,药品价格与 “看病贵”,2、“看病贵”也是个人负担水平的问题。,2004年前后是各方面对“看病贵”的呼声最强烈的时期,个人支付的部分在医药费用中占了大头。如果个人支付少,即使总费用高,也不会有“看病贵”的感受;如果个人支付多,即使总费用低,也可能出现“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本轮医改的逐步深入,个人支付的比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在降低药品价格的过程中,有的反映降价药品医生不愿意用,药店不愿意经营,退出市场;有的反映一些廉价老药价

14、格太低,没有利润,企业不愿意生产。这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降价死”现象。,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制定调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坚持“区分情况,有升有降”的原则,日治疗费用高的多降,日治疗费用低的少降或不降。,2006年全面调整中央定价药品价格,其中300余种日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70多种价格低廉、临床急需的药品上调价格约占5,平均涨幅25。,2011年调整抗生素和循环类药品价格,其中,15种日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维持原价约占10%,32个低价品种减少了降幅约占20%,与统一原则相比,降幅平均减少了10个百分点。,2007年有媒体报道称“70降价药品已停产” ,“8000多种政府定价药品消失”等,相关报道至今仍被媒体反复引用。,降价后媒体集中报道“降价死”现象,称“罗红酶素、阿司匹林”等品种降价后消失。,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