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7581862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初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

2、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鉴于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反复诵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教学难点: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关于教学方法一、 点拨法。今天我们提

3、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应该是“对话”的主旋律。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引领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

4、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正如点拨教学法的倡导者蔡澄清先生所说:“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二、 反复阅读,互动讨论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强调反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这是学生实现对文本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的基础,也是促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把它分解为体验性默读和多形式朗读。互动讨论则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通过倾听、理解、反思、交流的这个对话过程,学生实现了心灵的远游,建

5、构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三、 活动体验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涵泳美读、品味赏析、体验描述等活动体验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关于教学过程:一、 导入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归纳:心苦

6、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二、 解题当我们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的时候,会获得哪些信息,会有哪些想法,会有哪些问题?1. 是谁在听?听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冷雨”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冷”雨?是怎样来描写的?3. 在冷雨中,听者听到了什么?三、 进入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1. 自由诵读。2. 学生大声地、声情并茂地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说出喜欢的理由。a再现情景b赏析手法c 品味语言d体味情感3. 引导学生鉴赏语言,体味意境美a句式特点 b 修辞手法 c关键词句 d朗读吟诵(美读)语音的轻重 语速的缓急 断句、停顿当我们恋恋不舍地从听听那冷雨的艺术世界里走出的时候,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请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口头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学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紧扣活动要求中的关键词“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四、 作业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