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756961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ep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 probed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

2、e “subvers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 histor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ough “the multi-class structure”. Key words: multi-class configuration;practical problems;“Six Factors”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 50%以

3、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 案例一(甲老师): 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 20 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 2

4、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 。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 19151918 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

5、课兴趣浓厚)。 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 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 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2“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

6、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 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 案例三(丙老师): 导入(复习法):中

7、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 2006 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 1923 年的一封信中说:“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讲

8、解时,该教师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大大方便了学生记忆,同时在对难点“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 ”的分析中,紧密联系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史,最后通过讲述法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所在。 应该说,案例三丙老师的教学过程很紧凑,知识容量较大,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也较为成功。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较好、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较强,但从整体上看,课改精神体现较少,依然为旧式“邮递”模式的课堂教学。 从以上 3 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来看,正如此次参与评课的老师们认为的那样,3位授课老师分别代表了 3 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各有千秋,笔者将之归纳为“研究型” 、 “文学型” 、

9、“邮递型” 。一堂有效而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将“颠覆式”的新课程理念,与具有“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而通过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笔者认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实际问题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不能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付诸实践。 新课程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以本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学目标应为: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知识目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目标),并让学生认识知识分子为肩负的使命而敢于斗争、不懈斗争的精神,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次教研

10、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均未能3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甲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充分体验;乙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在充分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却远离了历史课堂,远离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丙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与现行高考制度联系了起来,但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却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价值。 第二,不能恰当地选择并以恰当的方式补充课外资料。 新课标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别较大。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补充一些课外资料。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而过多、过滥,甚至不加

11、选择地补充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冲淡主题。案例一中,甲老师先后两次大量地介绍课外知识,甚至野史,学生哈哈一笑之后,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到;案例三中丙老师则中规中矩,课堂知识迁移能力虽强,却少了课外知识的点缀,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提倡白话文时,教师若能引用一首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背后,笔者认为存在着老师们对课改与高考这对矛盾的错误理解。不可否认,课改已推行了多年,老师们也已普遍认可了新的理念,然而新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高考制度依旧继续,倘若学生凭兴趣学,却又如何参加考试?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12、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六抓” 。(1)抓“导入” 。一节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能否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历史的氛围当中。在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甲、乙两位老师的导入是积极而有效的。相对而言,丙老师的导入部分则较为普通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2)抓“目标” 。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备课中应高度重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应当围绕着主题,不能信马由缰。关于这一点,在前面案例一的分析中已作解释。 (3)抓“有效信息” 。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

13、教材当中有效信息的利用。 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三个案例都未能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个隐性信息新青年杂志的书影封面(见右图)。 新青年的创刊号封面分为 3 个部分:最上端是一张众多青年 在读书的图画,画中标有法文 La Jeunesse(青年),画下还用了五线谱作装饰;中间是美国作家、演讲大师卡耐基的肖像,饰以马蹄铁状的花边,肖像右边是红色的刊名,左边是卷数期数,更加上一个雄鸡报晓的图标;最下方标出出版社的名号。密集的西化符号的运用,表达了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推行新学、狙击传统的迫切心情。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一信息予以介绍,那么,“为什么新青年的创立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一问题便

14、迎刃而解了。 (4)抓“课程资源的整合”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共三目内容,教学中为了线索的更加清晰,不妨借鉴案例三中丙老师的处理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概况(时间、人物、中心、活动基地)、分期(前期、后期)、主要内容(前期为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影响及评价。 (5)抓“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在目前的高考指挥棒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办法是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既体现课改精神,更适应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客4观需要。因此,必要的巩固练习或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应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6)抓“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本次教研活动中三个案例各有优势,倘若能将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与教师对理论和重难点的讲述式突破相结合,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便展露无疑! 我想,做到了以上“六抓”,一节精彩而有效的历史课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